萬隆會議的意思、萬隆會議的詳細解釋
萬隆會議的解釋
也稱“亞非會議”。1955年4月,包括中國在内的亞洲、非洲二十九個國家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的會議。讨論有關擺脫了殖民統治的新興國家加強團結,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維護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等問題。會上提出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等和平相處十項原則。會議反映的原則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
詞語分解
- 萬的解釋 萬 (萬) à 數目,十個一千:萬戶侯(中國漢代侯爵的最高一級,享有萬戶農民的賦稅。後泛指高官)。 喻極多:萬物。萬方(.指全國和世界各地;.指姿态多種多樣)。日理萬機。氣象萬千。 極,很,絕對:萬萬
- 會議的解釋 ∶集合三人以上相與議事,并遵循一定的議程,所舉行的一種集會管理*********會議 ∶商讨并處理重要事務的常設機構或組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特指*********會主教及其他領導人讨論并解決教義、教會管理、教規和其他
專業解析
萬隆會議是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國家首次自主組織的國際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此次會議共有29個亞洲和非洲國家及地區的代表參加,包括中國、印度、埃及等新興獨立國家,旨在促進亞非國家間的經濟文化合作,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與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會議核心精神體現為“萬隆十項原則”,其中包括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等主張。中國代表團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被寫入《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成為處理國際争端的重要準則。該原則強調不同社會制度國家應超越意識形态分歧,聚焦共同利益。
從曆史影響看,萬隆會議标志着第三世界國家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台,直接推動了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形成。會議文件收錄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其倡導的南南合作理念至今仍是國際關系的重要基礎。中國在該會議中展現的外交智慧,為後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全球推廣奠定了基礎,這一曆史進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中有權威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是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一次曆史性國際會議,共有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參與。以下是關于該會議的詳細解釋:
一、背景與意義
- 曆史背景
會議召開于冷戰初期,亞非國家普遍面臨殖民主義遺留問題和新獨立國家維護主權的挑戰。許多國家希望擺脫美蘇兩大陣營的對立,尋求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 開創性意義
這是亞非國家和地區首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與的情況下讨論共同關切問題,标志着新興民族獨立國家作為國際政治新生力量的崛起。
二、核心内容與成果
- 會議主題
圍繞反帝反殖、維護民族獨立、促進經濟合作與世界和平展開讨論。
- 重要原則
-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擴展版——十項原則,包括尊重主權、互不幹涉内政、和平解決争端等。
- 周恩來總理倡導的“求同存異”方針化解了分歧,促成共識。
- 文件成果
通過《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明确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倡導經濟文化合作。
三、萬隆精神與影響
- 萬隆精神
以反帝反殖、團結合作、獨立自主為核心,成為發展中國家聯合自強的象征。
- 後續影響
- 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加速殖民體系瓦解。
- 為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形成奠定基礎。
- 中國通過參會提升了國際影響力,展現了和平外交形象。
四、補充說明
會議發起國包括印度、印尼、緬甸、斯裡蘭卡和巴基斯坦。2025年将迎來萬隆會議70周年,其倡導的多邊主義精神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新華網等權威來源(如、11)。
别人正在浏覽...
鞍鼻拌種報羅儤使被問本固枝榮邊村褊局不勤不忮不求柴筚昌熟暢所欲為承嬗離合塵混從星存養頂承黩煩盾矛放舟斐然鄉風風塵奉送婦人醇酒改絃易調幹斷管區貫繩豪父紅雪簧管驕敵錦隊就法戾戾林杞之下騾轎暝色墨鴨軿湊品次破衲疏羹前兒七橫八豎起柁悛悔殺止審單手牌司李填骨同心協力土長文序蝸牛廬無名小卒先兆小次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