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天運》:“ 西施 病心而矉其裡,其裡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後以“裡丑捧心”指妄學别人而愈見其丑。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裡丑捧心,不關 西施 之嚬矣。”參見“ 東施效顰 ”。
“裡丑捧心”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莊子·天運》中的典故,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戰國時期莊周《莊子·天運》。故事講述西施因心口疼痛而皺眉捧心,同村的丑女(後人稱“東施”)模仿她的動作,結果顯得更丑,導緻村民紛紛躲避。這一故事被概括為“裡丑捧心”,比喻盲目效仿他人,反而暴露自身缺點。
指拙劣地模仿他人,不僅未能達到效果,反而更顯丑陋。常與“東施效颦”同義,強調“不切實際的學習會適得其反”。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本真”的推崇,警示人們應結合自身特點學習,避免盲目跟風。
注:部分網頁提到該成語與生肖“豬”相關(如、7),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以經典出處和主流釋義為準。
《裡丑捧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在内心深處自憐自憫、痛苦不堪,無法釋懷。
《裡丑捧心》這個成語共有12個筆畫,由“田”、“一”、“扌”、“心”、“月”、“戶”和“木”組成。
據說,《裡丑捧心》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元代鄭燮所著的《餘糧堂筆記》中。這個成語原指型諧最丑的丑角捧着一顆雞心,表現出内心深處的痛苦和自憐。
《裡醜捧心》是對應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裡丑捧心》這個成語古時候的寫法為“裏醜捧心”。
他遭受失敗後,整天裡丑捧心,一蹶不振。
自憐自憫、痛苦不堪、釋懷
自憐自艾、愁容滿面、傷心欲絕
堅韌不拔、豪情萬丈、心曠神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