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大的楸樹。古代常種于道旁。《離騷·九章·哀郢》:“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王逸 注:“長楸,大梓。言己顧望 楚 都,見其大道長樹,悲而太息。”《文選·曹植<名都篇>》:“鬭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 李周翰 注:“古人種楸於道,故曰‘長楸’。” 唐 李商隱 《訪人不遇留别館》詩:“卿卿不惜鎖窗春,去作長楸走馬身。” 宋 蘇轼 《韋偃牧馬圖》詩:“至今霜蹄踏長楸,圉人困卧沙壠頭。”
“長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字面意義
指高大的楸樹。楸樹是古代常見的落葉喬木,木質堅實,常被種植于道路旁,故“長楸”也引申為“大路”的代稱。例如《楚辭·九章·哀郢》中“望長楸而太息兮”,即以長楸代指楚國都城的大道。
比喻義
部分資料提到,“長楸”被用作成語,比喻人品德高尚、行為正直,如“長楸之士”形容堅守原則的人。但這一用法多見于現代引申,古代文獻中較少直接關聯。
起源争議
一說源自《左傳·隱公元年》中楸突的故事,但此說法僅見于個别來源,且未明确對應典籍原文。更可靠的文獻依據來自《楚辭》、曹植《名都篇》等,如“走馬長楸間”(曹植)、“霜蹄踏長楸”(蘇轼)等,均以長楸描寫道路或馳馬場景。
文化意象
因楸樹常植于道旁,古詩詞中“長楸”多與旅途、離别、時光流逝等意境結合。例如李商隱《訪人不遇留别館》中“去作長楸走馬身”,借長楸暗喻遠行。
需注意“長楸”與“梓”“梧桐”等樹木的差異:楸樹木質更堅硬,古代多用于制作棋盤(如“楸枰”)、器具或造船,而梓樹則與桑梓文化關聯更緊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楚辭》《文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