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风度品格。《新唐书·崔远传》:“子 远 ,有文而风致整峻,世慕其为,目曰‘飣座梨’,言座所珍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费道枢》:“窃慕上客风致,愿奉顷刻之欢,可乎?” 清 龚自珍 《题<红蕙花诗册>尾》诗序:“今嗣君抱来乌丝阑素册高尺许,皆将来蕙故也。君之风致可想见矣。”
2.风韵。指容颜姿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 阿纤 ﹞年十六七,窈窕秀弱,风致嫣然。”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一:“﹝她﹞匆忙地把一只手撑在桌上,半弯着腰肢,虽然带点仓皇,却完全是一种很美观的、天然的风致。”
3.形容姿态美好。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果然好个俊雅书生,远观那样风致,近看还不知怎么样风流。”《红楼梦》第一百回:“又想起那年唱戏做的 嫦娥 ,飘飘艷艷,何等风致。” 朱自清 《荷塘月色》:“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4.风味;情趣。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鲁直 与 方蒙 书:‘顷 洪 甥送令嗣二诗,风致洒落,才思高秀。’” 明 汤式 《集贤宾·友人爱姬为权豪所夺复有跨海征进之行故作此以书其怀》套曲:“他恋着蓬窗下风致佳,舵楼中景物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京师有薏酒,用薏苡实酿之,淡而有风致,然不足快酒人之吸也。” 杨朔 《画山绣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 桂林 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5.指文学作品的风格,韵味。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三:“ 越国夫人 王氏 , 端献王 妇, 王审琦 后,作篆隶有古法,为小诗有林下风致。”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刘禹锡诗》:“﹝ 刘禹锡 诗﹞宛有 六朝 风致,尤可喜也。” 胡适 《<中古文学概论>序》:“一方面的慷慨悲壮,一方面的宛转缠6*绵,都极尽平民文学的风致。”
6.轻薄;轻浮。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他出这等风致题目,一定是个老风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窦氏》:“ 南 视女亦风致,遂与谐笑。”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風致汉语 快速查询。
風致(现简体作“风致”)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个核心维度:
指人的仪态、气韵或事物的风格趣味。
例证:
《聊斋志异·聂小倩》:「审谛之,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此状女子风致嫣然。
来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风致」条
形容诗文书画等艺术形式的独特意境与雅趣。
例证: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评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然风致,妙在无雕琢痕。」
来源:《汉语大词典》「风致」释义
多用于描绘山水花木的天然情趣。
例证: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荷塘风致盎然。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风」字引申义
明清小说中偶指「风情」(需依语境判别),如《金瓶梅词话》「天然风致,斜倚屏边」,然此用法今已罕用。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风致」注
参考依据:
“风致”(繁体为“風致”)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随语境不同而变化,以下是详细解释:
风度品格
指人的仪态举止或文学作品的风格韵味。
风韵与姿态
多用于形容女子优雅的容貌和仪态。
风味与情趣
指事物或情境的独特趣味。
文学艺术风格
可指作品的艺术特色,如“风致翩翩”描述诗文雅致。
贬义用法
少数情况下含“轻薄、轻浮”之意,如宋代洪迈《夷坚丙志》中“风致”暗指轻佻。
“风致”一词兼具褒贬,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核心围绕“风度”与“韵味”,既可赞美品格仪态,亦可描述文学或事物的独特美感。需注意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可能与现代语义略有差异。
包藏祸心拨船驳击捕诛赤车怆恤待等大夫松蝳蝐德馨电烤箱雕丽夺袍发权俯顺蛤骨广播站官课孤僻豪弱绛膜鉴洼颉臯结果久且看漏立等黎户鸾讹罗缬緑耳公貌形美宝面勃明径难星排号普测乾罢栖皇磬人嶔岖骑扬州鹤弱藻摄政王收孰顺次四和太阳炉堂皇富丽啼叫退聘渭阳卧兔舞弊营私乌桕无铨次翔庳小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