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煩惱魔的意思、煩惱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煩惱魔的解釋

佛教語。四魔之一。謂煩惱能擾亂身心,障礙正覺。 隋 智顗 《童蒙止觀》卷上:“道高方知魔盛,仍須善識魔事。但有四種:一,煩惱魔;二,陰入界;三,死魔;四,鬼神魔。” 舒化龍 《漢語發展史略》第二編第三章第二節:“佛家有所謂四魔之說:一是煩惱魔,二是陰魔,三是死魔,四是自在天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煩惱魔是佛教術語,指能擾亂身心、障礙修行解脫的煩惱障,屬于“四魔”之一(另三者為五陰魔、死魔、天子魔)。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煩惱魔”指一切能生煩惱、使人迷惑痛苦的根源。《佛學大辭典》解釋為“貪嗔癡等煩惱,能惱亂身心,障蔽涅槃”。其本質是内心因無明(愚癡)産生的執着與分别,如貪欲、嗔恨、嫉妒等情緒,使人陷入輪回之苦。

  2. 詞源與結構

    • 煩惱:梵語“Kleśa”,意為擾亂、煎熬。
    • 魔:梵語“Māra”,指能奪慧命、障善法的破壞力。

      二者結合,強調煩惱對修行者心智的侵蝕性,如《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所述:“煩惱能破壞慧命,故名為魔”。


二、佛教語境中的具體表現

  1. 作用機制

    煩惱魔通過“三毒”(貪、嗔、癡)引發執念,幹擾禅定與智慧。例如《大智度論》指出:“煩惱魔者,百八煩惱等分結使,能惱衆生心神,不得解脫”。

  2. 與其他三魔的關系

    煩惱魔是四魔的基礎:

    • 五陰魔:由煩惱導緻的五蘊(身心)之苦。
    • 死魔:因煩惱業力引發的生死輪回。
    • 天子魔:外魔借煩惱乘虛而入的幹擾。

      如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中分析:“煩惱魔為根本,餘三魔依此而起”。


三、文化影響與哲學意義

在漢傳佛教中,煩惱魔被視為修行的直接對治對象。唐代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強調:“斷煩惱魔,方能證得菩提”,主張通過戒定慧三學破除其束縛。此概念亦影響漢語詞彙,如“心魔”即源于此,泛指内心難以克制的負面執念。


參考文獻

  1.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1.
  2. 陳義孝. 《佛學常見詞彙》.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3. 鸠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卷五十六.
  4. 印順. 《成佛之道》. 中華書局, 2010.
  5. 窺基.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 大藏經刊行會.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佛教經典及相關釋義,“煩惱魔”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煩惱魔是佛教術語,屬于“四魔”之一,指由貪、嗔、癡等煩惱引發的内在障礙,能擾亂修行者的身心安甯,阻礙證悟正覺。

二、四魔分類

不同經典對“四魔”的劃分略有差異,但普遍包含以下類型:

  1. 煩惱魔:貪欲、嗔恨、愚癡等負面情緒。
  2. 五陰魔(陰魔):色、受、想、行、識五蘊對修行的束縛。
  3. 死魔:死亡中斷修行進程的威脅。
  4. 天魔(鬼神魔):外界的誘惑與幹擾力量。

三、具體影響

煩惱魔通過擾亂心性,使修行者陷入執着與無明,具體表現為:

四、應對方法

佛教主張通過修習戒、定、慧三學來降伏煩惱魔:

五、經典依據

隋代智顗《童蒙止觀》明确将煩惱魔列為四魔之首,強調“道高方知魔盛”,需以正念對治。現代法師亦指出,三乘佛法可助修行者超越此類障礙。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四魔體系或具體修行方式,可參考《妙法蓮華經》及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按本骜侻别府伯甸不興不臻藏收超然不群成龍配套摛筆重陽丑寶爨犀憚難墊高梵宇發展史奉表烽偵吩呶分片覆敗副葉幹闌購募怪變貴赫國經衡決喝盞豁拉拉将歸操交股刀假職警捕獧捷浚澗匡飾硠磕樂侑簍籔嚜杘門從目不識書切近啟露羣鹿社會升玄沈郎神學私房話斯洛伐克坦腹通饬豚栅違科危弦銜煙斜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