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息的意思、士息的詳細解釋
士息的解釋
魏 晉 時指士兵之子。《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被鴻臚所下發士息書,期會甚急。”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是後大發士息,乃取諸國士。 植 以近前諸國士息已見發,其遺孤稚弱,在者無幾,而復被取,乃上書。”
詞語分解
- 士的解釋 士 ì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士族。士大夫。 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學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對人的美稱:志士。烈士。女士。 軍銜的一級,在尉以下;亦泛指軍人;上士。士兵
- 息的解釋 息 ī 呼吸時進出的氣:鼻息。喘息。歎息。窒息。瞬息萬變。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甯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養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兒女:子息。 利錢:息
專業解析
“士息”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析
“士息”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士兵的兒子或後代,尤指在特定兵制下(如世兵制)士兵家庭的男性子嗣。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語境及語義演變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一、核心詞義
- 士:本義指成年男子,引申為軍士、兵卒,或低級貴族、有才能者(《說文解字》:“士,事也。”)。
- 息:古義指子嗣、後代(《戰國策·趙策》:“老臣賤息舒祺,最少。”)。
- 士息:複合詞特指士兵的子嗣。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士兵之子。”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戶籍制度中,“士息”專指軍戶家庭中需承襲父輩兵役的男性子弟,是世兵制的重要構成。
二、曆史制度背景
“士息”的廣泛使用與世兵制(軍戶制) 密切相關:
- 身份世襲:士兵及其家屬另立“軍戶”,子孫世代為兵,“士息”即軍戶中待服役的男丁(王仲荦《魏晉南北朝史》)。
- 行政文書用例:三國曹魏文獻中常見“士息”記載,如《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提及“士息”需按規定年齡入伍,印證其作為兵役儲備的職能。
- 與“兵戶”關聯: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指出,“士息”隸屬于“兵戶”(軍戶),其身份、婚姻均受官府管控,區别于普通民戶。
三、語義演變與相關概念
- 從屬關系:“士息”強調子嗣對父輩(士兵)的依附性,如《宋書·武帝紀》載“士息”可因戰功免除軍籍,反映其身份的可變性。
- 與“士卒”區分:“士卒”泛指士兵群體,“士息”則特指士兵後代,二者在戶籍管理、役賦承擔上有明确界限(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
- 後世消亡:隨世兵制瓦解,“士息”一詞漸退出常用語,僅存于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該詞,屬典型曆史用語。
四、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明确定義為“士兵之子”,列《三國志》等書證。
- 《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十九載曹操令:“士息年小者,且遣之。” 體現其服役年齡規定。
- 王力《古漢語字典》:釋“息”為“子女”,佐證複合詞構成邏輯。
五、現代使用提示
作為曆史詞彙,“士息”今僅見于古籍研究、史學論著中,需結合具體時代背景理解。其詞義穩定性高,古今無歧義,但需注意其制度關聯性,避免脫離語境泛化使用。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需特定數據庫權限,此處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出版物為準,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平台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士息”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士息(拼音:shì xī)指魏晉時期士兵之子,屬于特定曆史時期的稱謂。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時提到“大發士息”的記載,表明其與士兵家庭相關。
二、具體解釋
-
字義拆分
- 士:古代指士兵或低級官吏,如《三國志》中“士”多指軍士。
- 息:此處指子嗣,如“子息”即子女。
-
曆史背景
魏晉時期實行世兵制,士兵身份世代承襲,其子稱為“士息”,需繼承父業從軍。例如《三國志》記載曹植上書提及“士息”被征召的情況。
三、注意點
- 部分資料(如)将“士息”解釋為“士人的言行舉止”,可能是混淆了“息”的引申義,但主流文獻支持“士兵之子”的定義。
- 該詞屬于曆史術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
如需更詳細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原文及裴松之注。
别人正在浏覽...
暗惜蒡蓊菜班妾襃談便覽彩物呈顯翠履代詞打裡打外擔兒等價交換典辭雕頹丁零當啷動搖短褐不完杜陵布衣發報機方法覆埋各自為戰宮蓮犷悍光音王歸脤喝喊煌熠積愛交訂集萃傑暴解比旌旗鋸傭勞擾料毬嚨讻隆益羅天大醮苗子蔑侮木栓潘郎鬓陪音情投契合襦袖蜃辂審注慴愯十二經脈思憶絲竹中年燙金桃花扇調色托承妥首帖耳相地脅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