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青配白,比喻詩文講求對仗。 唐 柳宗元 《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信 韓子 之怪於文也。世之模拟竄竊,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為辭者之讀之也,其大笑固宜。” 明 王鏊 《震澤長語·文章》:“ 唐 人雖為律詩,猶以韻勝……後世取青媲白,區區以對偶為工, 鸚鵡洲 必對 鸕鶿堰 , 白鷺洲 必對 黃牛峽 ,字雖切而意味索然矣。”亦作“ 取青妃白 ”。 清 王夫之 《南嶽賦》:“若夫 杜陵 、 西崑 、 香山 、 淮海 之續風而接軫者,取青妃白,激商諧羽於其間,誠無情而不盡。”
“取青媲白”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意是“以青色配白色”,常用來比喻詩文創作中講究對仗工整、注重形式美感的修辭手法。以下是詳細解析:
來源:
該成語最早見于唐代柳宗元的《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文中批評當時文人過度追求辭藻對仗而忽視内容,稱:“世之模拟竄竊,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為辭者之讀之也,其大笑固宜。”
(意為:世人模仿抄襲,隻追求對仗工整、辭藻堆砌,卻内容空洞,讀來令人發笑。)
演變:
明代王鏊在《震澤長語·文章》中進一步引申,認為唐代律詩雖注重對仗但仍有韻味,而後世過分追求“青白對偶”(如“鹦鹉洲”必對“鸬鹚堰”),導緻文意貧乏。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誤将“取青媲白”解釋為“年輕人成就媲美老人”,此為錯誤釋義。正确含義應以唐代文獻及權威詞典(、2、9等)為準。
取青媲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取得了和藍色相媲美的潔白顔色。它由“取”、“青”、“媲”和“白”四個字組成。
其中,“取”是由“又”和“又”兩個部首組成,總共兩畫;“青”是由“青”部首和“親”字旁組成,總共六畫;“媲”是由“女”部首和“否”字旁組成,總共七畫;“白”是由“白”部首和“白”字旁組成,總共五畫。
《取青媲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宋會要輯稿》其中一篇《葉太石問韓維郎和餘市廪司□?答簡州葉簡州□事宜》一文中。
在繁體字中,“取”、“青”、“媲”和“白”的形式分别為「取」、「青」、「媲」和「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一些字形可能和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取青媲白》這個成語中的四個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未發現明顯差異。
1. 磨刀不誤砍柴工,努力學習可以使你的知識與智慧取青媲白。
2. 這件純白的衣服取青媲白,非常美麗。
組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取經之路;媲美;潔白如新。
近義詞:如藍之白。
反義詞:色白如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