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打連廂的意思、打連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打連廂的解釋

一種民間舞蹈。又名“金錢棍”。北方稱為“霸王鞭”或“花棍”。演員所用之棍用竹子或細木制成,長二尺許,其中四至六處挖有空檔,每檔中串以銅錢,分上下兩面,表演時,上下左右舞動,并敲擊身體四肢、肩、背各部,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演者邊唱邊舞,其歌曲多為民間小調,通常在節日或廟會時表演。流行于全國各地,曆史悠久。《通俗編·俳優》引 清 毛奇齡 《西河詞話》:“ 金 作清樂,仿 遼 時大樂之制,有所謂連廂詞者,帶唱帶演,以司唱一人,琵琶一人,筝一人,笛一人,列坐唱詞,而復以男名末泥,女名旦兒者,隨唱詞作舉止……北人至今謂之連廂,曰打連廂,唱連廂,又曰連廂搬演,大抵連四廂舞人而演其曲,故雲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打連廂”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國各地,尤其在節日或廟會等場合表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名稱與别稱
    該舞蹈在不同地區有多個名稱:南方多稱“打連廂”或“金錢棍”,北方則常叫“霸王鞭”“花棍”。其名稱中的“連廂”源于金代樂曲《連廂詞》,而“打”則指表演時的擊打動作。

  2. 表演形式與道具
    表演者手持特制竹棍(長約二尺),棍身分段嵌入銅錢或小銅钹,兩端裝飾彩色布條。舞動時,通過敲擊四肢、肩背等身體部位,配合節奏發出清脆聲響,兼具視覺與聽覺效果。

  3. 藝術特點
    表演通常邊唱邊舞,曲調多為民間小調,動作靈活多變,兼具剛勁與柔美。部分地區的表演形式還包含多人配合,如四人持棍共舞,輔以琵琶、鑼鼓等樂器伴奏。

  4. 曆史與文化意義
    起源可追溯至金代,曆經演變成為傳統節慶的重要民俗活動,兼具娛樂性與祈福寓意,反映了民間藝術的多樣性和地域特色。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曲目或具體舞蹈動作,可參考民俗研究文獻或地方文化記錄。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打連廂(dǎ lián xiāng)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互相往來、聯絡溝通的意思。下面是關于打連廂的一些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打連廂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扌),車(車)和艮(艮)。其中,“手”是主要部首,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車”表示與車輛相關的事物;“艮”表示拆分後字的部首。 來源: 打連廂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形容人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互相聯絡、交流溝通的行為。它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相關的記載。 繁體: 打連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打連廂」,依然保持了原詞的意義和拆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多種多樣,打連廂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寫法。比如,它可以寫作「打絃響」,意思依然是進行溝通、聯繫的動作。 例句: 1. 我們通過打連廂,及時溝通了解了最新的進展。 2.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打連廂顯得更加重要和方便。 組詞: 打電話、打郵件、打傳真、打報告等都是與打連廂相關的詞語。 近義詞: 聯絡、聯繫、溝通等是與打連廂意思相近的詞語。 反義詞: 斷連廂、失聯等是與打連廂意思相反的詞語。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有其他問題隨時問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