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善行,美善的措施。謂以賢德為标準薦舉人才。 南朝 梁 任昉 《為褚咨議蓁讓代兄襲封表》:“若使 賁 高 延陵 之風,臣忘 子臧 之節,是廢德舉,豈曰能賢。”《左傳·隱公三年》“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 楊伯峻 注:“ 穆公 之意,蓋以讓國是德, 宣公 以國讓於己,己亦讓位於人,是光昭先君之德舉。己不讓,則是廢棄此德舉。”
"德舉"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詞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進行闡釋:
德(dé)
《說文解字》釋為"升也",本義指登高、攀登,後引申為道德品行。《康熙字典》引《廣韻》"德行也",強調内在修養與行為準則的統一。其金文字形(彳+直+心)直觀體現"行正心直"的倫理内核。
舉(jǔ)
《說文》注"對舉也",本義為雙手托物,《康熙字典》引申為"行動、興起"。在倫理語境中特指具有社會價值的善行,如《周禮》"舉賢良方正"。
"德舉"為複合詞,指以道德為準則的善行義舉。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彰顯美德的善行,尤指以道德标準推行的社會性行動"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12頁)
其核心特征包含:
該詞植根于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體系:
如《論語·為政》"舉直錯諸枉"主張以德行為用人标準
傳統宗族通過"義莊""義學"等德舉維系共同體,見《範氏義莊記》
科舉制前身的"察舉制"即以德舉選拔官吏(《漢書·武帝紀》)
在現代漢語中,"德舉"仍保留其倫理價值,常用于表彰:
體現"知行合一"的中華倫理精神。
參考資料
“德舉”是一個漢語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善行或美善的措施
指符合道德标準的良性行為或政策。例如《左傳》中提到的“光昭先君之德舉”,即強調以道德為準則推行舉措。
以賢德為标準選拔人才
特指古代通過品德高尚的标準來薦舉人才。南朝任昉在《為褚咨議蓁讓代兄襲封表》中提到“廢德舉,豈曰能賢”,即強調德行為人才選拔的核心依據。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補充說明:
現代語境中,“德舉”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古文或特定曆史分析。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半夜三更保證金鄙倍參寥子陳紹出衆催課生倅馬盜宄鼎镬放絕府綢瓜廬館券過激蝦蟆更呼膿甲流艱楚諓諓檢坐嗟恻緊急關頭近鄉情怯九流人物拷鞫靠譜恐慌萬狀老忘渾六呂留日柳色黃論能羅略羅闉濛籠摩加迪沙貉隸濃妝豔飾器藝日下無雙宂費挼搓三隱掃難少欠水電局算賦訴苦談谑田間婦推賞緼巡兀突五閑先聖先師閑夜顯重小登科襲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