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能的意思、論能的詳細解釋
論能的解釋
識别賢能。《管子·法法》:“世無公國之君,則無直進之士;無論能之主,則無成功之臣。”
詞語分解
- 論的解釋 論 (論) ù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論斷。論點。論辯。論據。論者。議論。讨論。辯論。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論。輿論。專論。社論。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論。 看待:一概而論。 衡量
- 能的解釋 能 é 才幹,本事:能力。能耐。才能。 有才幹的:能人。能手。賢能。能工巧匠。能者為師。 勝任,善于:能夠。能柔能剛。力所能及。欲罷不能。能動。 會(表示可能性):小弟弟能走路了。 應該:你不能這樣說
專業解析
"論能"并非現代漢語中的獨立詞彙,而是一個在古代漢語中出現的複合結構,其核心含義需拆解為“論”與“能”二字并結合語境理解。其主要義項如下:
一、核心含義:衡量、選拔賢能之士
- 釋義: “論”在此處意為“評定、選擇”(通“掄”);“能”指“有才能的人”。合指通過考察、評議來選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 典籍依據:
- 《國語·齊語》:“論比協材。” 韋昭注:“論,擇也。”(《漢語大詞典》釋“論”)
- 《說文解字》:“能,熊屬。足似鹿。” 段玉裁注:“能,賢能也,賢能之能引申之義也。”(《說文解字》釋“能”)
- 《禮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 鄭玄注:“論,謂考其德行道藝。”(《禮記》及注疏)
- 《藝文類聚》引《周禮》佚文(或相關制度):“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三曰舉論能。”(《藝文類聚》用例)
二、字義分釋
- 論 (lún):
- 選擇、評定: 這是“論能”中“論”的核心義。源于“掄”的本義“選擇”,在典籍中常假借“論”字為之。
- 議論、讨論: 引申義,指對人或事進行評議、探讨。
- 學說、主張: 如“理論”、“論點”。
- 依據某種标準: 如“論功行賞”。
- 來源: 《漢語大詞典》 “論”字條 ;《王力古漢語字典》 。
- 能 (néng):
- 才能、能力: 指人的才幹、技能。這是“論能”中“能”的核心義。
- 有才能的人: 名詞化,指賢能之士。
- 能夠、勝任: 表能力或可能性。
- 擅長: 如“能歌善舞”。
- 來源: 《說文解字》 ;《漢語大詞典》 “能”字條 。
三、文獻用例佐證
- 選拔賢能: 古代文獻中常見“論能”或類似結構用于描述選官制度。如《管子·君臣上》:“選賢論材,而待之以法。” 其中“論材”即“論能”。(《管子》用例)
- 評議才能: 《荀子·君道》:“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雖未直接連用“論能”,但“論德”“量能”體現了“論能”的核心思想。(《荀子》用例)
“論能”作為一個古漢語結構,其标準釋義為衡量、評定并選拔有才能的人。理解此詞關鍵在于掌握“論”通“掄”(選擇)的古義及“能”指“賢能之士”的名詞用法。該詞集中體現了古代重視人才選拔的理念。
網絡擴展解釋
“論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
基本詞義
“論能”指識别賢能,強調對人才能力的辨别與判斷。其中“論”有讨論、評斷之意,“能”指才能或賢能之人。
-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法法》:“世無公國之君,則無直進之士;無論能之主,則無成功之臣。”。此處強調君主若缺乏識人之明,則難有輔佐成功的臣子。
-
結構與語義分析
- 論:此處為動詞,指評斷、考察(參考“論”的常見動詞用法)。
- 能:指有才幹的人(源自《漢典》對“能”的釋義,如“賢能”“能工巧匠”)。
組合後整體表達“通過評斷以識别人才”的動賓結構。
-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語境中。部分現代例句(如)嘗試将其用于讨論人才選拔,但屬于引申用法。
-
相關延伸
與“論能”相關的概念包括古代“舉賢”“察能”等人才選拔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識人用人的重視。
“論能”是一個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的詞語,其核心是通過評斷識别賢能之人,需結合《管子》等文獻理解其深層含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管子》原文或古代政治思想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百萬雄師,百萬雄兵崩波弊方兵家策名委質村仆大蒜抵觸丁氏粟對頭多寶塔碑诽議馮鄧風纜風生獸風形奮肣服色富叟府臧甘麮扞圉廣骛國表古氣鴻漸于幹闳意妙指黃頭奚回敷呼噜噜家隆葪柏階牒機郭疾憎腳色狀阃幄理智面折人過鉗錘錢綱謦唾丘嶽岖崯森悚燒薪蛇蟲適可而止俗名涑水談詞倜踼通蔽通義透現推翻杔栌文明詞顯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