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善行,美善的措施。谓以贤德为标准荐举人才。 南朝 梁 任昉 《为褚咨议蓁让代兄袭封表》:“若使 賁 高 延陵 之风,臣忘 子臧 之节,是废德举,岂曰能贤。”《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 杨伯峻 注:“ 穆公 之意,盖以让国是德, 宣公 以国让於己,己亦让位於人,是光昭先君之德举。己不让,则是废弃此德举。”
"德举"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词义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进行阐释:
德(dé)
《说文解字》释为"升也",本义指登高、攀登,后引申为道德品行。《康熙字典》引《广韵》"德行也",强调内在修养与行为准则的统一。其金文字形(彳+直+心)直观体现"行正心直"的伦理内核。
举(jǔ)
《说文》注"对举也",本义为双手托物,《康熙字典》引申为"行动、兴起"。在伦理语境中特指具有社会价值的善行,如《周礼》"举贤良方正"。
"德举"为复合词,指以道德为准则的善行义举。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彰显美德的善行,尤指以道德标准推行的社会性行动"
——《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12页)
其核心特征包含:
该词植根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体系:
如《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主张以德行为用人标准
传统宗族通过"义庄""义学"等德举维系共同体,见《范氏义庄记》
科举制前身的"察举制"即以德举选拔官吏(《汉书·武帝纪》)
在现代汉语中,"德举"仍保留其伦理价值,常用于表彰:
体现"知行合一"的中华伦理精神。
参考资料
“德举”是一个汉语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善行或美善的措施
指符合道德标准的良性行为或政策。例如《左传》中提到的“光昭先君之德举”,即强调以道德为准则推行举措。
以贤德为标准选拔人才
特指古代通过品德高尚的标准来荐举人才。南朝任昉在《为褚咨议蓁让代兄袭封表》中提到“废德举,岂曰能贤”,即强调德行为人才选拔的核心依据。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补充说明:
现代语境中,“德举”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古文或特定历史分析。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拔密板直保护迸涌笔势驳落布天盖地涔涔倡导称提虫灾大剉碓玷染豆瓣儿酱废弃丰隆宫阃广夷咕咕过关契海涛皓彩号笛合成革哗众胡部狐狼肩从齿序将军佩见力搅七念三憍泄狡焉思启恝情结草衔环敬爱禁阍忌妻豤祈敛芒磨扇坠着手内职赔贴坡陁潜光隐耀锹情况散裂稍麦椉鹥手疾眼快素英逃突邆睒物端遐籍小铠窙寥箫铙歌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