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館券的意思、館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館券的解釋

宋 代政府發放的免費供給官員食宿的憑證。 宋 曾鞏 《秘書丞知成都府雙流縣事周君墓志銘》:“其在仕也,嫁姊之貧者,君常分月俸三之一以奉之,餘以與諸弟,君與妻子或止食館券而已。”《宋史·禮志二二》:“又出班謝面天顔、沿路館券、都城門外茶酒。”《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天聖三年》:“本州解發舉人,自 張詠 以來,例給館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責吏人償所給官物,恐非朝廷之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館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複合詞,由“館”與“券”二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館”指供人居住或活動的場所,如驿館、客館,而“券”指憑證或契約文書。兩者合稱“館券”,特指古代官府發放的住宿憑證,用于公務人員或使者憑此入住官方設立的驿館,例如明代《大明會典》中提及的“勘合館券”制度,即憑券核驗身份并安排食宿。

在語義演變中,“館券”亦可延伸指代與館舍相關的消費憑證。例如清代《吏部則例》記載地方官員赴京時需持“館券”入住指定會館,其費用由官府統一結算。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代文書制度、交通史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權威典籍如《中國曆史大辭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公務旅行中證明身份并獲取接待的紙質文件”。

網絡擴展解釋

“館券”是宋代政府發放的一種憑證,主要用于官員公務期間免費享受食宿待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館券(拼音:guǎn quàn)是宋代官方發放的憑證,持有者可憑此在驿站或官方館舍免費住宿、用餐。這一制度體現了宋代對官員差旅的財政支持。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 差旅補貼:官員因公務出行時,憑館券可在沿途館驿獲得食宿保障,類似現代的差旅報銷憑證。例如,《宋史·禮志》提到官員需“謝面天顔、沿路館券”,說明其與公務禮儀相關。
    • 經濟支持:部分官員俸祿有限,館券可緩解經濟壓力。如曾鞏《周君墓志銘》記載,某官員将俸祿分給親屬後,自己與妻兒僅靠館券維持飲食。
  3. 文獻例證

    • 《續資治通鑒》提到地方舉人赴京時由官府提供館券,後因財政問題要求官員償還費用,側面反映其使用範圍曾擴大至科舉考生。
    • 元代宋本的詩句“一日供廚三百顆,使君館券莫支羊”雖為文學描述,但可窺見館券在後世文化中的影響。
  4. 相關制度
    館券與宋代驿傳體系密切相關,屬于官員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旨在保障行政效率,但也存在濫用風險,需通過三司(財政機構)監管。

館券是宋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憑證,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意義,既保障官員差旅需求,也反映當時財政管理的特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續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擺磨白頭到老褊宕鏟車長跪竄伏道宇調文頂櫃定于短主簿惡物方來未艾放責飛刍挽糧焚膏風清月朗馮雲山伏辨绀宮關送鬼精鬼難國教踝拐畫闌監搜焦尾靶九兩灸詐樂意淩冽鱗集仰流隸妾柳莺陋巷箪瓢邁氣忙亂鞔鼓馬王爺内令攀花問柳陪面平脫親通窮秀才扇和聲名狼藉石劒庶妃睡聲殊相搜牢騰降天工彤管外奔聞風遠遁小耳朵隰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