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館券的意思、館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館券的解釋

宋 代政府發放的免費供給官員食宿的憑證。 宋 曾鞏 《秘書丞知成都府雙流縣事周君墓志銘》:“其在仕也,嫁姊之貧者,君常分月俸三之一以奉之,餘以與諸弟,君與妻子或止食館券而已。”《宋史·禮志二二》:“又出班謝面天顔、沿路館券、都城門外茶酒。”《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天聖三年》:“本州解發舉人,自 張詠 以來,例給館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責吏人償所給官物,恐非朝廷之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館券”是宋代政府發放的一種憑證,主要用于官員公務期間免費享受食宿待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館券(拼音:guǎn quàn)是宋代官方發放的憑證,持有者可憑此在驿站或官方館舍免費住宿、用餐。這一制度體現了宋代對官員差旅的財政支持。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 差旅補貼:官員因公務出行時,憑館券可在沿途館驿獲得食宿保障,類似現代的差旅報銷憑證。例如,《宋史·禮志》提到官員需“謝面天顔、沿路館券”,說明其與公務禮儀相關。
    • 經濟支持:部分官員俸祿有限,館券可緩解經濟壓力。如曾鞏《周君墓志銘》記載,某官員将俸祿分給親屬後,自己與妻兒僅靠館券維持飲食。
  3. 文獻例證

    • 《續資治通鑒》提到地方舉人赴京時由官府提供館券,後因財政問題要求官員償還費用,側面反映其使用範圍曾擴大至科舉考生。
    • 元代宋本的詩句“一日供廚三百顆,使君館券莫支羊”雖為文學描述,但可窺見館券在後世文化中的影響。
  4. 相關制度
    館券與宋代驿傳體系密切相關,屬于官員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旨在保障行政效率,但也存在濫用風險,需通過三司(財政機構)監管。

館券是宋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憑證,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意義,既保障官員差旅需求,也反映當時財政管理的特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續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館券

館券是指一種由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機構發行的票券,用于參觀或借閱其館内收藏的書籍、文物等。館券是一種門票,類似于電影院或購物中心的入場券。

拆分部首和筆畫

館券的拆分部首是“⻗”和“刀”,其中“⻗”是一個獨立的偏旁,表示“刑罰”相關的意思,而“刀”是一個普通的偏旁,表示“刀子”。根據筆畫順序,可以分别認為“⻗”有4畫,“刀”有2畫。

來源

館券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文字漢字,其意思源于館院發行的門票。在現代漢語中,館券特指文化機構發行的門票,用于參觀其所收藏的文物或借閱其圖書。

繁體

在繁體字中,館券的寫法為「館券」,字形上有一些差别,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館券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館”字在古代常常用作表示宴請或接待賓客的地方,其寫法為「舘」。而“券”字則與現代漢字的寫法一緻。

例句

1. 今天我拿到了博物館的館券,準備去看看珍貴的文物。

2. 圖書館的館券可以用來借閱圖書,非常方便。

組詞

館長、展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

近義詞

門票、入場券

反義詞

免費入場、不收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