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突的意思、兀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突的解釋

[unexpected] 出于意料之外;突然

事情發生得很兀突

詳細解釋

(1).高聳突出貌。 明 許自昌 《水浒記·慕義》:“但見四山兀突,一水濴洄。”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矼之兀突獨聳者,為 光明頂 。”

(2).突然。 魯迅 《彷徨·孤獨者》:“但到春天,忽然聽說他已被校長辭退了。這卻使我覺得有些兀突。” 茅盾 《鍛煉》二四:“ 陳克明 這一問太兀突了, 胡清泉 似乎一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兀突”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讀音和語境有所不同,具體解釋如下:

一、讀音為wù tū 時的含義

  1. 突然、出乎意料
    指事情發生得突然或超出預期。
    例句:魯迅在《彷徨·孤獨者》中寫道:“這卻使我覺得有些兀突。”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事件、情緒或對話的轉折(如“事情發生得很兀突”)。

  2. 高聳突出的樣貌
    形容物體(如山石、建築)高聳或地形突兀。
    例句:明代徐弘祖在《徐霞客遊記》中描述黃山:“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

二、讀音為wū tū 時的含義(較少見)

  1. 水溫不冷不熱
    方言中可指水溫度適中,如“兀突水”。
  2. 做事不幹脆
    形容人行事拖沓或态度含糊,如“幹兀突事”。

三、文學與日常使用差異

提示:現代漢語中,“兀突”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作品或特定方言。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兀突的意思

《兀突》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突出、突兀、高聳等。它形容物體或景物突出而顯得特别突出或突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兀突》的部首是“兀”,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兀突》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兀”最初是描述人頭頂無發而呈秃頂的形狀;而“兀”也可以單獨用來形容物體或景物突出。而“突”則是形聲字,由“穴”(指洞穴)和“屬”組成。而繁體字“鬱突”是《康熙字典》中的收錄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陳壽·三國志》中的魏志使用了“突兀”來描述山勢險峻的地貌,表現出了突兀的山峰和山脈。

例句

1. 這座山頂上的石壁兀突而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他突然站立起來,身形兀突地擋在了門口。

3. 這座古塔兀突于平原之上,成為了周邊地區的标志性建築。

組詞

1. 兀自:孤僻,自行。

2. 突飛猛進:形容事物發展迅猛、突然。

近義詞

1. 突出:突顯、顯著。

2. 驟起:突然升起、猛然挺起。

反義詞

1. 平坦:水平、平整。

2. 平緩:緩慢、不陡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