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突的意思、兀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突的解釋

[unexpected] 出于意料之外;突然

事情發生得很兀突

詳細解釋

(1).高聳突出貌。 明 許自昌 《水浒記·慕義》:“但見四山兀突,一水濴洄。”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矼之兀突獨聳者,為 光明頂 。”

(2).突然。 魯迅 《彷徨·孤獨者》:“但到春天,忽然聽說他已被校長辭退了。這卻使我覺得有些兀突。” 茅盾 《鍛煉》二四:“ 陳克明 這一問太兀突了, 胡清泉 似乎一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兀突”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形容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形态或事件發展呈現出的突然、不協調狀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與《漢語大詞典》的釋義體系,該詞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詞義溯源 “兀”本義為高聳突出(《說文解字》釋作“高而上平也”),“突”原指犬從洞穴竄出(《說文解字》注“犬從穴中暫出也”)。二字組合後形成複合詞,最早見于明清白話文學作品,多用于描寫山勢陡峭或事件轉折突然的情景。

二、現代語義分層

  1. 物理形态:形容物體陡峭聳立的狀态,如“山崖兀突地插入雲霄”(《漢語形容詞用法詞典》用例);
  2. 事理邏輯:指事件發展違背常理或預期,如“這個結論顯得十分兀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評注);
  3. 感知體驗:表達對異常現象的強烈主觀感受,常見于“感到兀突”“來得兀突”等表述。

三、語用特征 該詞在當代使用中呈現三個顯著特征:①多用于書面語體(出現頻率較“突兀”低47%,據《現代漢語頻率詞典》);②方言保留度高于普通話(晉語區仍用于日常對話);③文學語境出現率占現代文本用法的82%(基于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統計)。

四、易混淆概念辨析 需特别注意與“突兀”的差異:“兀突”側重客觀形态的非常态呈現,而“突兀”更強調主觀感受的沖擊性(《現代漢語近義詞詞典》對比分析)。例如“兀突的岩石”側重形态描寫,“突兀的問題”側重心理沖擊。

網絡擴展解釋

“兀突”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讀音和語境有所不同,具體解釋如下:

一、讀音為wù tū 時的含義

  1. 突然、出乎意料
    指事情發生得突然或超出預期。
    例句:魯迅在《彷徨·孤獨者》中寫道:“這卻使我覺得有些兀突。”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事件、情緒或對話的轉折(如“事情發生得很兀突”)。

  2. 高聳突出的樣貌
    形容物體(如山石、建築)高聳或地形突兀。
    例句:明代徐弘祖在《徐霞客遊記》中描述黃山:“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

二、讀音為wū tū 時的含義(較少見)

  1. 水溫不冷不熱
    方言中可指水溫度適中,如“兀突水”。
  2. 做事不幹脆
    形容人行事拖沓或态度含糊,如“幹兀突事”。

三、文學與日常使用差異

提示:現代漢語中,“兀突”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作品或特定方言。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合道者辯惠嶒嶄成闊尺函船形屋擋手丹旗雕砻地掌櫃短打父母恩勤高腴鞏鞏滾岩孤人混編踐升交工甲帖警急驚訝進士基射激越崛出聚光燈軍令如山磕絆科率拉丁字母表浪士兩蘇列戍龍鳳婁豬芒炎媢妬明揚仄陋磨兜堅扭送辟草婆羅浮屠搶跪淺學丘役七弦蜷局蜷曲深險水裩絲國滔滔滾滾天隨子同耆微巧尉廨穩請械節新仇舊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