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隸的意思、貉隸的詳細解釋
貉隸的解釋
司寇的屬官,掌馴養猛獸之事。因從東北方少數民族俘虜中選任,故稱。《周禮·秋官·序官》:“貉隸百有二十人。” 鄭玄 注:“征東北夷所獲。凡隸衆矣,此其選以為役員,其餘謂之隸民。”《周禮·秋官·貉隸》:“掌役服不氏而養獸,而教擾之,掌與獸言。”
詞語分解
- 貉的解釋 貉 é 哺乳動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邊和田野間;雜食魚、鼠、蛙、蝦、蟹和野果、雜草等,皮很珍貴:一丘之貉。 貉 á 義同(一),用于“貉子”、“貉絨”。 貉 ò 古同“貊”①。 筆畫數:;
- 隸的解釋 隸 (隸) ì 附屬,屬于:隸屬。配隸(從屬)。直隸中央。 封建時代的衙役:隸卒。皂隸。徒隸。 舊社會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隸。隸仆。 漢字的一種書體:隸書。隸字。漢隸。 隸 (隸) à 古同“逮”
專業解析
貉隸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專指中國古代社會中承擔特定勞役的奴隸群體,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本義與職責
“貉隸”最早見于《周禮·秋官》,指周代負責豢養禽獸、管理苑囿的奴隸。《周禮·秋官司寇》載:“貉隸,掌役服不氏,而養獸而教擾之。” 其核心職責包括:
- 馴養野獸:專職飼養王室苑囿中的貉、狐等動物,并負責馴化。
- 協助狩獵:在王室田獵時驅趕、圍捕獵物,供貴族射獵。
- 皮毛供應:為宮廷提供貉、狐等動物的皮毛制作服飾。
二、社會身份與曆史背景
- 奴隸階層屬性:貉隸屬“罪隸”範疇,多為戰俘或罪犯及其後代,無人身自由,世代為奴。
- 專業分工體現:其名稱反映周代“以職為名”的制度,如“犬隸”掌犬、“閩隸”掌鳥,而“貉隸”專司貉狐類野獸。
- 文化符號意義:貉在先秦被視為珍獸,《禮記》載“貉”為“四夷之民”貢品,豢養貉隸彰顯王室權威。
三、詞源與演變
- 構詞解析:“貉”指犬科動物貉子(古稱“狸”);“隸”即奴隸,合稱突顯其職業屬性。
- 語義消亡:隨着苑囿制度衰落,該職消失。漢代後“貉隸”僅存于典籍,明清字書如《康熙字典》僅釋為“養獸之官”,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
四、學術研究參考
現代研究指出,貉隸制度反映周代“以夷制夷”策略,可能由被征服的東北夷族(如貊人)充任,其職能隱含早期動物馴化與生态管理意識。
參考資料來源:
-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 《禮記·王制》(上海古籍出版社)
- 《康熙字典》(同文書局影印本)
- 王晖《商周文化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貉隸”這一詞語在常規漢語詞典及文史資料中均未收錄,可能屬于生僻組合、古漢語中的罕見用法,或存在書寫誤差。以下為分字解析:
-
貉(讀音多為hé或mò)
- 讀作hé時,指一種犬科動物,形似狐狸,又稱“狸”。
- 讀作mò時,通“貊”,指古代北方部族名稱,或用作姓氏。
-
隸(lì)
- 本義為“奴隸”,如《左傳》中“輿臣隸”。
- 引申為“附屬”,如“隸屬”;亦指漢字書體“隸書”。
推測可能性:
- 若為“貉隸”連用,或指古代與“貉”族相關的奴隸群體(如“貉隸”可能指被中原政權俘獲的北方部族戰俘,用于勞役)。
- 也可能是特定文獻中的職官名(如管理狩獵貉的隸人),但需具體上下文佐證。
建議核實詞語出處或提供更多語境,以便進一步考據。若為現代生造詞,可能需結合使用場景重新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
北海樽奔呼暢豁撐腸拄腹承弦雠貨楚舘登禅玷塵抵扞惡惡從短二百五梵冊反樸忿競黼帟負轅功勞簿俇俇官生貨市見遇建章宮噭誂燋黃嗟美金植迥陌咎由自取嵁絶渴骥刻吝潰偾剌梅狼吞虎咽攬月聯蹇奁具連利遼東鶴聊慮鹿女漫天大謊懞裡懞懂命通齧镞法愆瑕其與染戶饒辯沈玉損人夙怨天口推擁外班晩唐微陰橡膠崄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