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算賦的意思、算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算賦的解釋

漢 代對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稅。《漢書·高帝紀上》:“﹝四年﹞八月,初為算賦。”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為治庫兵車馬。” 元帝 時 貢禹 有改“年二十乃算”之請,見《漢書·貢禹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算賦是中國秦漢時期征收的一種人頭稅,其核心含義是按人口數量征收的賦稅,主要針對成年男女。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性質

算賦是以“算”為計量單位的人頭稅制度。“算”既是計稅單位,也指代應繳稅款。其征收對象為15至56歲的成年男女,具有強制性、普遍性的特征,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賦”為“斂也”,即征收稅賦之意,印證其稅收本質 。

二、征收标準與演變

  1. 計稅單位:

    一“算”通常為120錢(漢代貨币單位)。《漢書·高帝紀》載:“初為算賦”,顔師古注引《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 。

  2. 差異化征收:
    • 性别差異:女性需繳納算賦,但商賈與奴婢的算賦額度加倍(如《漢律》規定“賈人與奴婢倍算”)。
    • 年齡差異:15歲起征,56歲免征,部分時期對老年或幼年人口減免。
  3. 豁免政策:

    惠帝時推行“早婚免稅”,規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漢書·惠帝紀》),以懲罰晚婚行為 。

三、曆史沿革與社會影響

算賦始于秦代,漢承秦制并完善。其征收強化了中央集權,但也加重平民負擔。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武帝時期因戰争頻繁,算賦一度增至“人百二十錢”,成為民衆疾苦的誘因之一 。至東漢末年,算賦逐漸被戶調制取代。

四、字源與詞義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書·高帝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說文解字》(許慎,中華書局影印本)
  3. 《史記·平準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漢舊儀》(衛宏撰,清輯佚本)

網絡擴展解釋

“算賦”是秦漢時期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一種人頭稅,其核心特點及曆史演變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算賦起源于商鞅變法時期的秦國,最初稱為“口賦”。漢代正式确立為制度,規定15至56歲的成年男女每年需繳納固定金額的稅錢,作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二、征收對象與方式

  1. 年齡範圍:漢初規定15歲至56歲為納稅年齡,東漢時部分調整(如元帝曾提議改為20歲起征)。
  2. 征收流程:每年八月進行“案比”(戶籍核查),同步完成算賦征收,故稱“八月算人”。

三、稅率變化

四、用途與意義

算賦收入主要用于軍事開支(如購置車馬兵器)和國庫儲備。其稅率調整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經濟政策,直接影響民衆負擔,如武帝時期的高稅率與對外戰争需求相關。

五、特殊規定

對少數民族地區采取差異化征收,如要求繳納麻布或“賨錢”40錢。

提示: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參考《漢書·高帝紀》《漢儀注》等原始文獻(綜合自)。

别人正在浏覽...

暴脹保證金鞭鐧逋賦冊文倡儈茶粥逞富赤誦抽水機出新從長計議燈窩澱積物獨行其道兌域兒時風頭賦稅輔音赓載公輔貴庾嘿哎劃粥割齑回拜穢壤假告精果績效絕産開線坎兒井爛缦仂詞良守毛員鼓梅花雷昵狎泥岩配量批回披麻拼力乞緊青紅輕辌容許傘簳少海沙頭爽飒抒寫私褚所事套滙填牣畏畏縮縮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