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朝 宋 周續之 、 劉遺民 、 陶淵明 皆不應征命,號 浔陽 三隱。《宋書·隱逸傳·周續之》:“﹝ 續之 ﹞入 廬山 ,事沙門釋 慧遠 。時 彭城 劉遺民 ,遁迹 廬山 , 陶淵明 亦不應徵命,謂之 潯陽 三隱。” 唐 宋之問 《遊稱心寺》詩:“釋事懷三隱,清襟謁四禪。” 明 夏完淳 《避地》詩:“月下歸三隱,春風動五噫。”
(2). 南朝 梁 劉訏 、 阮孝緒 、 劉歊 皆不仕,時都下謂之三隱。《南史·劉訏傳》:“本州刺史 張稷 辟為主簿,主者檄召 訏 ,乃挂檄於樹而逃。 陳留 阮孝緒 ,博學隱居,不交當世…… 訏 經一造, 孝緖 即顧以神交。 訏 族兄 歊 又履高操,三人日夕招攜,故都下謂之三隱。”
“三隱”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晉代至南朝宋時期的三位隱士:周續之、劉遺民、陶淵明。他們因拒絕朝廷征召,隱居于浔陽(今江西九江)而得名。
指南朝梁代的三位隱士:劉籲、阮孝緒、劉歊。他們因不仕朝廷,在都城建康(今南京)隱居,被時人稱為“三隱”。
若需進一步了解人物生平或隱逸文化,可參考《宋書》《南史》等史料來源。
《三隱》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被人隱藏的三個方面或内容。
《三隱》這個詞由“三”和“隱”兩個字組成。其中,“三”是指的一個數詞,表示數目為三;“隱”是指“隱藏”的意思。
《三隱》的部首是“隱”字的“阝”部。
《三隱》總共包含9個筆畫。
《三隱》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發展。它的繁體字為「三隱」。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的《三隱》寫作「三隱」。
1. 他每次的言行都充滿了《三隱》,讓人難以琢磨。
2. 這個秘密包含了《三隱》,隻有少數人知道真相。
3. 她的心思總是隱藏在《三隱》之下,讓人揣摩不透。
1. 隱瞞:指故意不讓别人知道某事而隱瞞。
2. 隱私:指個人不願意公開的私人事項。
3. 隱蔽:指隱藏在不易被人發現的地方。
1. 藏匿:指把人或物隱藏在某個地方。
2. 掩蓋:指故意掩飾真相,使人無法察覺。
3. 隱匿:指隱藏起來,不讓别人發現。
1. 公開:指将某事公之于衆,不再隱藏。
2. 暴露:指将隱藏的事實或真相展現出來。
3. 顯露:指原本隱蔽的事物顯現或暴露出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