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冗費”。浮費;不必要的開支。 唐 元稹 《有唐贈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銘》:“破壞豪黠,除去宂費,歲中廪藏皆羨溢。”《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八月,戊子, 蜀 主以 李昊 領 武信 節度使,右補闕 李起 上言:‘故事,宰相無領方鎮者。’ 蜀 主曰:‘ 昊 家多宂費,以厚祿優之耳。’” 宋 蘇轍 《上皇帝書》:“事之害財者三,一曰冗吏,二曰冗兵,三曰冗費。” 宋 文天祥 《禦試策一道》:“蓋天下之財,專以供軍,則財未有不足者。第重之以浮費,重之以冗費,則財始瓶罄而罍恥矣。”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禽獸衣冠》:“ 弘治 初,議放所畜禽獸,以節宂費。”
“宂費”一詞有兩種不同的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花費大量心力、努力
由“宂”和“費”組合而成,指在某項工作或技藝中投入大量精力,強調克服困難後的成果。例如用于學習、創作等場景。
例:他宂費數年研究古籍,終于完成這部著作。
不必要的開支(異體字用法)
同“冗費”,指浮雜、多餘的費用。該用法可見于古籍記載,如明代田藝蘅《留青日劄》提及“以節宂費”。
例:古代朝廷常因宂費過多導緻財政危機。
注意:現代語境中,第一種含義更常見,但若涉及古文解讀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文獻進一步确認具體用法。
宂費(mín fè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毫無後顧之憂,不費吹灰之力”。形容事情順利、沒有任何困擾或阻礙。
宂費的部首是宀(mian),表示“宀字部”。它由5個筆畫組成。
宂費是清代鐘玉書所創造的一個字。意為無别,無勞累,為一個描述一種事情順利完成且不費力的狀态。
宂費的繁體字為「泯費」。
宂費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較為罕見,一般使用現代簡化字形式。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
1. 這項工作宂費,完全不用擔心。
2. 他處理問題總是宂費。
3. 隻要大家齊心合力,任務就會宂費。
4. 經過努力,他取得了宂費的結果。
宂費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一般單獨使用。
順利、輕松、容易
困難、費力、艱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