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镬的意思、鼎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镬的解釋

(1).鼎和镬。古代兩種烹饪器。《周禮·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鄭玄 注:“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孰,乃脀于鼎,齊多少之量。”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五:“《茶經》以魚目湧泉連珠為煮水之節。然近世瀹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難以候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之節。”

(2).古代的酷刑。用鼎镬烹人。《漢書·郦食其傳贊》:“ 酈生 自匿監門,待主然後出,猶不免鼎鑊。” 宋 文天祥 《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越铎>出世辭》:“顧專制久長,鼎鑊為政,以聚歛窮其膏髓,以禁令制其譏平,瘠弱槁枯,為日滋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鼎镬”是漢語中兼具曆史器物與文化象征的雙重含義詞彙。根據古代文獻及現代辭書釋義,該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内涵:

  1. 炊具釋義

    作為古代烹饪器具的統稱,“鼎”與“镬”在形制功能上存在差異。《說文解字》記載:“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特指有足帶耳的禮器;而“镬”則為無足大鍋,《周禮·天官》鄭玄注雲“镬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主要用于烹煮大型祭品。二者并稱時泛指炊煮器具,如《孟子·萬章下》載“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即暗含鼎镬烹食的對比意象。

  2. 刑具引申

    自商周時期起,“鼎镬”演變為酷刑代稱。《漢書·刑法志》明确記載“鼎镬烹殺”為極刑,《宋史·嶽飛傳》中“誣飛反,下獄,命萬俟卨等雜治之,迫飛自誣,獄成,桧取入,改易其牍,付獄吏,即日以死。年三十九。天下冤之”即涉及鼎镬刑具的曆史背景。這種将炊具轉化為刑具的現象,反映古代“刑起于兵”的法制發展特征。

  3. 文學象征

    在詩詞創作中,“鼎镬”常承載道德隱喻。文天祥《正氣歌》中“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以烹煮之器反襯忠貞氣節,蘇轼《湯村開運鹽河雨中督役》寫道“鹽事星火急,誰能恤農耕。薨薨曉鼓動,萬指羅溝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纓。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則借鼎镬意象暗喻民生疾苦。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撰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鼎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作為烹饪器具
    鼎:三足兩耳的青銅器,用于烹煮食物或祭祀。
    镬:無足的大鍋,主要用于煮肉或魚類。
    兩者常并稱,代表古代重要的炊具,如《周禮》記載“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2. 作為酷刑刑具
    自商周時期起,鼎镬被用作酷刑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烹煮緻死。例如《警世通言》提到“雖赴鼎镬刀鋸,亦無恨矣”。

二、引申含義

三、形态差異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鼎镬”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古代刑罰或飲食文化,日常使用較少。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碧藍赑然不慭遺塵忝傳稱刺殺大烝調轉抵補方别非愚則誣蜂虿入懷﹐解衣去趕風風世世鳳凰曬翅奮越高爾基藁薦高談雄辯根連株逮管甯割席觀榭菇蔣股金谷口子真海帶紅燈記黃雀風護花鳥狐梨儉故能廣椒榝笄珈禁食九天使者郡君科行空薄口稱藍袍老不曉事老貌龍宮律谷馬輿女色貧瘦鍬軍青純七曜曆仁良閃電戰衰堕書扉竦壘辋圖萬馬齊喑窩頓向來小筆西紅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