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襲擊,聲罪讨伐。語本《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杜預 注:“伐,聲其罪;侵,鐘鼓無聲;襲,掩其不備。”《逸周書·文傳》:“《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 漢 王符 《潛夫論·實邊》:“《周書》曰: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土,可襲伐也。”
“襲伐”屬于漢語中的古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戰争中結合突襲與征讨的軍事行動。根據《漢語大詞典》及《中國古代軍事辭典》記載,該詞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構成解析 “襲”取《說文解字》中“襲,左衽袍。從衣,龖省聲”的本義,後引申為“輕裝掩襲”,特指不宣而戰的突襲戰術(《漢語大詞典》卷九)。“伐”則源自甲骨文“以戈擊人”的會意,在《春秋公羊傳》中定義為“擊刺之曰伐”,指代正式宣戰的軍事征讨。
二、詞義特征 該詞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等典籍中呈現雙重屬性:既包含“潛師夜襲”的戰術突襲要素,如晉軍“襲衛取五鹿”的記載;又具備“聲罪緻讨”的宣戰性質,如《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述“伐大國則其衆不得聚”,體現古代戰争中奇正結合的用兵思想。
三、詞義演變 據《辭源》考訂,秦漢以後“襲伐”逐漸分化為“奇襲”與“征伐”兩個獨立概念。但在唐代杜佑《通典·兵典》中仍保留“襲伐相濟”的複合用法,特指大規模戰役中突襲與正面進攻的協同作戰模式。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及軍事史專著。
“襲伐”是古代軍事術語,指在戰争中通過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進攻,同時公開聲讨對方的罪行。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核心詞義
組合特征 該詞融合了兩種看似矛盾的戰争形态——既具有突襲的戰術特征,又保留了聲讨罪責的政治宣示。這種雙重性常見于古代戰争中對"師出有名"的禮儀要求與實際戰術靈活性的結合。
曆史溯源 概念源自《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對戰争形态的三級劃分:
文獻用例 在《逸周書·文傳》和漢王符《潛夫論》中,該詞多用于描述對"土廣無守"類防禦薄弱地區的戰略性打擊,凸顯古代地緣政治中的攻守平衡思想。
白薠百辔本面避鄉畢弋不識大體承旨遲俄鹾政當甯登來趸船紛泊伏枕幹臣鳱鵲過瞞寒芒橫雲化物夾徑檢誨牋簡薦食揭調驚蛇金融資本救颠可愧可願連捷綠草如茵貌受悶懷滅相名煙鳥亂抛車潛移默奪欺人自欺葺繕奇思羣工羣屬戎號三韓山蕭韶朗沙文神符石凍施手識鎖螫針四家詩徒兵賢傳惜敗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