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襲伐的意思、襲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襲伐的解釋

突然襲擊,聲罪讨伐。語本《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杜預 注:“伐,聲其罪;侵,鐘鼓無聲;襲,掩其不備。”《逸周書·文傳》:“《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 漢 王符 《潛夫論·實邊》:“《周書》曰: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土,可襲伐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襲伐”是古代軍事術語,指在戰争中通過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進攻,同時公開聲讨對方的罪行。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核心詞義

    • "襲":指趁敵方不備時發動突襲,強調軍事行動的隱蔽性與突然性,如《左傳》所言"輕曰襲"即指不敲鐘鼓的快速突襲。
    • "伐":指公開聲讨罪責後發動的正規軍事行動,需通過"鐘鼓"等儀式表明戰争正當性,即《左傳》"有鐘鼓曰伐"的禮儀規範。
  2. 組合特征 該詞融合了兩種看似矛盾的戰争形态——既具有突襲的戰術特征,又保留了聲讨罪責的政治宣示。這種雙重性常見于古代戰争中對"師出有名"的禮儀要求與實際戰術靈活性的結合。

  3. 曆史溯源 概念源自《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對戰争形态的三級劃分:

    • 伐:明示罪狀的公開征讨
    • 侵:無正式宣戰的越境攻擊
    • 襲:完全隱蔽的閃電戰 杜預注特别強調三者區别在于是否提前宣告戰争理由(聲罪)和使用軍事禮器(鐘鼓)。
  4. 文獻用例 在《逸周書·文傳》和漢王符《潛夫論》中,該詞多用于描述對"土廣無守"類防禦薄弱地區的戰略性打擊,凸顯古代地緣政治中的攻守平衡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襲伐

襲伐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是指突然襲擊并攻打敵人。字形的拆分為“衣”的部首和“犬”的部首,共有18個筆畫。它的來源主要是從古代漢字演變而來。

繁體字

在繁體中文中,襲伐的寫法為「襲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襲伐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戰國時期的簡牍文獻中,襲字常以貝字作為形容。而在秦漢時期,襲字常以讁字作為形容。

例句

1. 士兵們夜襲敵營,成功地襲伐了敵人的後方。

2. 曆史中,有許多著名的襲伐戰役,如巴爾幹戰争和太平洋戰争等。

組詞

襲擊、襲胸、襲取、襲擊者、襲擾、襲雲、襲陷

近義詞

進攻、打擊、攻打、進攻、進剿、襲擊

反義詞

保衛、防守、抵禦、抵抗、守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