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擊木柝警夜。以柝聲似蝦蟆叫,故稱。 五代 張蠙 《錢唐夜宴留别郡守》詩:“觱栗調高山閣迥,蝦蟆更促海聲寒。”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柝》:“今擊木為聲,以代更籌者是,俗曰蝦蟆更。”
(2). 宋 時宮中稱五更以外的六更。 宋 周遵道 《豹隱紀談》:“蓋内樓五更絶,柝鼓變作,謂之蝦蟆更,禁門方開,百官隨入,所謂六更者也。外方則謂之攢點雲。”
“蝦蟆更”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古代夜間打更時,用木柝(一種木制響器)敲擊報時,因聲音類似蝦蟆的叫聲,故稱“蝦蟆更”。這一用法多見于唐宋文獻,例如:
宋代宮廷将一夜分為五更,但在五更結束後增加“第六更”,稱為“蝦蟆更”。此時宮門開啟,百官入朝。民間則稱此時間為“攢點”。
部分資料(如)提到“蝦蟆更”作為成語指“背叛行為”,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傳或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事物紀原》《豹隱紀談》等古籍原文。
《蝦蟆更》是一個富有趣味性的成語,意為改變或更換。它常用來形容某種情況或狀态發生了轉變,或表示事物經過一番改動後變得與原先完全不同。
《蝦蟆更》的部首拆分為“虍虓”,其中“虍”為“虎”的部首,表示有關虎的字;“虓”則是表示“蟹”的部首。
它的總筆畫數是7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較為傳奇,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王朝。據說有一位皇帝養了一隻蟾蜍作為玩物,當蟾蜍變成青蛙後,由于青蛙的形象與之前完全不同,人們便用“蝦蟆更”來形容事物改變的情況。
繁體字《蝦蟆更》與簡體字的寫法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虍字的寫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它類似于“豕-”的字形,但上半部分的筆畫會加上一筆,中間有一橫,下半部分則是略微彎曲的左下方彎鈎。
而“虓”字則是由“虍”與“虍”組合而成,兩個虍字拼在一起,其中一個較小,另一個較大的虍字放在上方。
他在這次變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整個公司發生了蝦蟆更。
我前幾天剛搬了新家,家裡的裝修發生了蝦蟆更,變得亮堂而寬敞。
組詞:蝦蟆更名、變化如蝦蟆
近義詞:變革、改變
反義詞:保持、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