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刀環 ”。1.刀頭上的環。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少陰病》:“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鷄子殼置刀鐶中。” 清 王秀楚 《揚州十日記》:“刀環響處,愴呼亂起。” 清 方維儀 《旅夜聞寇》詩:“生民塗炭盡,積血染刀鐶。”
(2).《漢書·李陵傳》:“ 立政 等見 陵 ,未得私語,即目視 陵 ,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歸還也。”環、還同音,後因以“刀環”為“還歸”的隱語。 唐 高適 《入昌松東界山行》詩:“王程應未盡,且莫顧刀環。” 明 王世貞 《明月篇》詩:“東家覊婦望刀環,西鄰棄妾守釵鈿。” 清 朱奕恂 《拟古出塞》詩:“少婦識雄心,不復問刀環。”
“刀镮”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指古代刀柄末端或刀頭上的金屬環狀部件。這一結構常見于中國傳統刀具中,既作為裝飾,也有加固刀柄的作用。
讀音與異寫
發音為dāo huán,也可寫作“刀環”。
源自《漢書·李陵傳》的典故:漢使立政會見李陵時,多次觸摸刀環(“環”與“還”同音),暗示其可歸還漢朝。此後,“刀環/刀镮”成為表達“思歸”“歸還”的隱語。
例句:清代王秀楚《揚州十日記》中“刀環響處,愴呼亂起”,即通過刀環聲暗示離亂中的歸鄉之思。
需注意“刀镮”與日語“刀镡(锷)”的差異:
傳統刀镮多采用銅、鐵或合金材質,工藝包括高浮雕、露象嵌(金銀點綴)、覆輪(邊緣包裹)等。優質鐵镡需鍛造精純,表面烏亮光滑,劣質則易氧化沾手。
“刀镮”兼具實用與文學意象,需結合語境區分其指代對象。若需進一步了解日本刀配件,可參考來源。
刀镮(dāo lu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刀”、“镮”兩個部分組成。
刀的部首是“刀”,它表示刀具或利器的意思。刀的筆畫數是一畫。
镮的部首是“钅”,它表示金屬的意思,也被稱為“鈎”。镮的筆畫數是五畫。
刀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具。刀镮是一種農業工具,用于切割禾苗的根部,使之離地,便于整理、堆垛、運輸。
刀镮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刀鐶」。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刀镮的古字形是「刅镮」,不過現代已經很少使用這個寫法了。
以下是刀镮的例句:
1. 他手持刀镮,專心忙碌在田地裡。
2. 農民用刀镮耕種田地。
3. 刀镮是農業生産中必備的工具。
刀镮的組詞:刀镮扁、刀镮劃、刀镮讨。
刀镮的近義詞:鐶、镘。
刀镮的反義詞:刀,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