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帝的诏诰和符箓。 明 蘇志乾 《岱山賦》:“搜河圖赤符之緯讖,讨玉牒石檢之玄蹤,覓金泥銀繩之誥籙,演嶧亭雲甫之登封。” 清 曹寅 《遊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之六:“九天誥籙無甄别,的是真仙不讀書。”
诰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诰指古代帝王對臣屬的正式诏令或封贈文書(如诰命、诰封),箓本指帝王受命的符命或簿籍。組合後诰箓特指:
《漢語大詞典》釋:“诰”為“上告下”之诏令,“箓”為“帝王自稱其符命之書”。
《辭源》修訂本指出,“诰”是“訓誡勉勵的文告”,“箓”含“圖箓、符命”之義,常用于帝王文書。
在道教文化中,诰箓被賦予宗教神聖性:
《中華道藏》載,授箓儀式中“诰箓”象征溝通天地、代天行法的權威。
道教學者李養正《道教概說》提及:“箓為道教法職之信物,诰箓并稱乃天人感應之契。”
權威參考文獻:
“诰箓”是一個漢語複合詞,讀音為gào lù,其含義與古代宗教、文學語境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天帝的诏诰和符箓”,即道教或神話中天帝下達的正式文書與具有法力的符咒。
分拆釋義
文學引用
明代蘇志乾《岱山賦》提到“金泥銀繩之诰箓”,清代曹寅《遊仙詩》亦用“九天诰箓”形容仙界的文書。
這些用例多用于描繪神話場景,強調其神聖性與超凡屬性。
文化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或道教文獻,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象征意義(如權威、天命等)。
安撫白匪保健苞桑編檢碧堂布氣出胎慈忍撮土帝紀耳帽兒風胡子狗馬聲色閨娃顧慮谷牝橫逆環眼誨正建元夾生話繼承法進種善群捐廢拘闌列功覆過烈夏靈壁賣清眉頭一縱,計上心來門中乃可匿避逆波秾逸乾綱千金堰千裡鵝毛鬐毛绮幕戚屬丘窟齊物卻睡草惹絆溶結騷語設兵衰女熟落順人應天宿顧騰摧挑鬓頭涕泗流漣尾巴主義穩步見糧熙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