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貿易戰的意思、貿易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貿易戰的解釋

各國為了奪取國外市場和限制别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而采取的措施。如削價傾銷、實行貨币對外貶值、出口補貼以及高築貿易壁壘等。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設有解決締約國間貿易争端的機構,以避免貿易戰的發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貿易戰指國家或地區之間為争奪貿易利益,通過高關稅、進口配額、出口限制等保護主義手段相互施加經濟制裁的對抗行為。其核心特征是通過政策工具人為制造貿易壁壘,破壞自由貿易秩序。


一、漢語詞典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貿易戰(màoyìzhàn):國家間為争奪貿易利益而采取高關稅、限制進口等措施的沖突形式。其本質是經濟對抗,常伴隨政治博弈。


二、權威政策文件表述

中國國務院《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立場》白皮書指出:

貿易戰是單邊主義對多邊規則的挑戰,通過加征關稅破壞全球供應鍊,最終損害各國消費者利益與企業生産秩序。


三、關鍵特征解析

  1. 手段形式

    • 關稅壁壘:對進口商品大幅加征關稅(如美國對華301關稅)。
    • 非關稅壁壘:實施技術封鎖(如芯片出口管制)、制裁特定企業(如華為禁令)。
  2. 核心目的

    • 保護本國産業(如美國“買美國貨”政策)。
    • 迫使貿易夥伴讓步(如市場開放、彙率調整)。
  3. 經濟影響

    • 短期:推高進口商品價格,引發通貨膨脹(如美國對鋼鋁征稅導緻汽車漲價)。
    • 長期:割裂全球産業鍊,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如跨國企業被迫調整供應鍊)。

四、典型案例佐證


五、學術定義補充

《經濟學人》将貿易戰描述為:

“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循環,其結局往往是兩敗俱傷。曆史表明,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全球報複性關稅,加劇了大蕭條。”


注:本文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國務院白皮書及國際經貿案例,符合原則(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貿易戰是指國家之間通過加征關稅、設置貿易壁壘、限制進出口等手段進行的經濟對抗行為,其本質是貿易保護主義與全球化博弈的沖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特征

貿易戰又稱“商戰”,主要表現為一國通過關稅壁壘(如提高進口商品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如技術限制、出口管制)限制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同時以傾銷、彙率貶值等手段争奪國際市場,引發對方的報複性措施。其核心特征是經濟手段政治化,常與地緣博弈、産業競争深度綁定。

二、主要形式

  1. 關稅對抗

    • 直接提高關稅稅率(如2018年美國對中國340億美元商品加征25%關稅)
    • 針對性打擊對方優勢産業(如中國對美大豆加征關稅)
  2. 非關稅壁壘

    • 技術封鎖(如限制華為獲取芯片制造技術)
    • 反傾銷調查(指控他國商品低價傾銷)
    • 供應鍊脫鈎(如美國推動制造業回流)
  3. 金融與經濟手段

    • 彙率操縱指控(指責對方貨币貶值)
    • 限制投資并購(如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外資項目)

三、成因與觸發點

  1. 經濟因素

    • 長期貿易逆差(如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3750億美元)
    • 産業保護需求(如鋼鐵、農業等傳統行業)
  2. 政治與戰略博弈

    • 技術主導權争奪(如5G、人工智能領域)
    • 地緣政治施壓(如通過貿易制裁幹預他國内政)
  3. 規則體系沖突

    • WTO等國際組織改革分歧
    • 區域貿易協定競争(如CPTPP與RCEP)

四、典型影響

  1. 全球經濟

    • 供應鍊中斷(WTO預測貿易增速可能降至1.7%)
    • 推高通脹(美國消費者因關稅年均多支出1300美元)
  2. 産業與企業

    • 被迫調整全球布局(如蘋果将15%産能遷至越南)
    • 技術斷供風險(如中芯國際無法獲取EUV光刻機)
  3. 國際關系

    • 從經濟摩擦擴展至科技、外交領域(如中美争端)
    • 催生區域合作(如RCEP成員國貿易額增長23%)

五、曆史案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經濟模型,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百和白物傍暨補蓺慘戮昌九潮汐發電乘堅策肥雠家籌議槌鑿登伽佗雕饬奪走咯喳喳構成怪不着號咷大哭化俗火坑家祠将牢江灣見于交诟介僻極化君伐考覆考閲克己枯肺來何暮令問镂體亂雲緑核滿引麻杖明醫目下納祿暖轎漆緑碛磈群處入去三皈賞號盛容舍宅石蘿素冰停鞭偷苟晩晌險污霞襦協心戮力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