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春秋筆法的意思、春秋筆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春秋筆法的解釋

《春秋》, 魯國 史書。相傳為 孔子 所修。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後因以稱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 宋 俞文豹 《吹劍錄》:“ 朱文公 《通鑑綱目》以正名為先……蓋鈍用《春秋》筆法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我在這文章裡正用君,但初意卻不過貪圖少寫一個字,并非有什麼《春秋》筆法。” 孫犁 《澹定集·與友人論傳記》:“它的傳統作法是‘《春秋》筆法’,寓褒貶于行文用字之中,實際上是叫事實說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春秋筆法是中國古代史書編撰和文學創作中的一種獨特叙事手法,具有深遠的文化和史學價值。以下為綜合解析:

一、定義與起源

  1. 基本概念
    春秋筆法又稱“春秋書法”,原指春秋時期史官在編撰史書時使用的特殊記叙方式,通過精煉的文字選擇隱含褒貶,傳達作者的價值觀。其核心在于“一字寓褒貶”,即用簡練的詞彙表達對人物或事件的評價,而非直接議論。

  2. 曆史淵源
    該術語源于孔子修訂的魯國史書《春秋》,據《左傳·成公十四年》記載,《春秋》以“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為特點,通過隱晦的叙事達到“懲惡勸善”的目的。


二、核心特點

  1. 含蓄委婉
    通過特定字詞選擇暗示态度。例如《春秋》中記載“鄭伯克段于鄢”,用“克”字既描述鄭莊公戰勝弟弟共叔段,又隱含對其手段的批判。

  2. 微言大義
    以簡練文字承載深刻意義,如《燭之武退秦師》中通過人物稱謂和對話詳略,暗示作者對事件的态度。

  3. 材料篩選與詳略
    對曆史事件有選擇地記錄,通過“筆則筆,削則削”(該寫則寫,該删則删)的準則突出價值導向。


三、曆史評價與影響

  1. 孔子的嚴謹性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修訂《春秋》時“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強調其用詞不可隨意改動。

  2. 後世影響
    成為中國古代史學和文學的典範,既用于史書編撰(如《左傳》),也影響文學創作,強調“寓褒貶于曲折文筆”。


四、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原始典籍,或學術研究如《燭之武退秦師》的文本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是指古代漢字書寫中的一種特殊技巧和規則。它在于運用筆畫的輕重、粗細、停留與顧盼等技巧來表達文字的意思和氣韻。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日和筆,其中“日”表示太陽或光明,而“筆”表示書寫用的筆。它的總共17畫。

來源:春秋是中國古代曆史時期名為“春”和“秋”的兩個時代的合稱。而“筆法”指的是書寫時的技巧和規則。因此,春秋和筆法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筆法”這個詞。

春秋筆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春秋筆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早期漢字以篆書為主,筆劃繁多、線條圓潤。楚簡、金文時期者則篆法減簡,漢隸由篆發展而來,至此筆劃逐減,線條趨于簡化。而春秋時期是漢字書寫呈現多樣發展特點的階段。

例句:他的書法作品憑借精湛的春秋筆法而聞名天下。

組詞:春筍、春天、秋高氣爽

近義詞:古法、古文、古風

反義詞:現代筆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