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odcutting;lumbering] 采伐林木
(1).砍伐木材。《國語·晉語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 唐 杜甫 《題張氏隱居》詩:“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曹禺 《膽劍篇》第四幕:“大王這時還要我帶人上山伐木。”
(2).《詩·小雅》篇名。其詩雲:“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後因以“伐木”為表達朋友間深情厚誼的典故。 唐 駱賓王 《初秋于窦六郎宅宴得風字詩序》:“諸君情諧伐木,仰登龍以締歡。”
(3).《詩·小雅》篇名。其詩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後因以“伐木”為譏刺不善交友的典故。 晉 葛洪 《抱樸子·交際》:“善交狎而不慢,和而不同……不面從而背憎,不疾人之勝己。護其短而引其長,隱其失而宣其得。外無計數之諍,内遺心競之累。夫然後《鹿鳴》之好全,而《伐木》之刺息。”
伐木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砍伐樹木”的行為。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解釋,“伐”指用工具砍斷,“木”即樹木,合稱後表示通過人力或機械手段将樹木從根部截斷的動作。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漢語大詞典》指出,“伐”在甲骨文中已出現,字形像以戈砍人頸,後引申為“砍伐”;“木”為象形字,本義即樹木,二者結合後構成動賓結構的合成詞。
在古代文獻中,“伐木”兼具生産與文學意象。如《詩經·小雅·伐木》以“伐木丁丁”起興,既記錄了周代集體伐木的勞動場景,又通過斧斫樹木的聲響營造出山林幽遠的意境。工具演變方面,《辭海》記載商周時期主要使用青銅斧,漢代鐵器普及後發展為鐵斧,現代則以電鋸、油鋸等機械化工具為主。
從現代林業角度,《中國林業百科全書》強調伐木需遵循科學規範,包括樹木選擇、倒向控制、伐根高度等技術标準,其目的涵蓋木材生産、森林撫育、病蟲害防治等多元需求。值得關注的是,隨着生态保護意識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确規定禁止濫伐,強調采伐與造林相結合的可持續性原則。
“伐木”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指砍伐樹木的林業活動,是森林采伐的首道工序。具體流程包括:選定伐區後清理障礙物(灌木、雜草等),确定樹木倒伏方向,開辟安全通道,最後将樹木放倒。現代林業中,伐木需遵循生态保護原則,避免過度采伐。
二、文學與典故延伸
源自《詩經·小雅·伐木》篇,詩句“伐木丁丁,鳥鳴嘤嘤……嘤其鳴矣,求其友聲”,以伐木聲與鳥鳴聲呼應,比喻友人間的共鳴與情誼。後世文人(如杜甫、駱賓王)常借此典故表達對友情的珍視,如“伐木丁丁山更幽”。此外,該典故在晉代也被引申為對不善交友者的諷喻。
注:若需了解《伐木》全詩内容或具體采伐技術規範,可查閱《詩經》原文或林業操作指南。
半肢瘋八隅悲嘯閟幽礤牀兒采輯谄诳車非吃驚崇絶崇隆傳達室垂飾大廠錫礦悼文疊棋鬥筲蠹食犯得着紛紛揚揚工廠共膂搆敵古貝函道耗誤撝卑魂消囏勤悸動金繩及事極壽無疆九鼎楞木曆翁民謡闵子裡曩辰蹑手蹑足濃密盤馬偏恩撲臕契若金蘭散木不材師保瘦缺順眼薮澤陶頓岧嶤桐乳投檄溫律握拳透掌汙卑狎練翔集消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