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糊塗、無知的樣子。 葉君健 《曙光》四:“這兩句話像兩根鐵掃把,把他的腦子攪得昏昏噩噩,好大一陣子不能進行思維活動。”《新華月報》1979年第1期:“但是封建統治階級中當權的大多數,卻仍然是文恬武嬉,昏昏噩噩。”亦省作“ 昏噩 ”。 端木蕻良 《鴜鹭湖的憂郁》:“他便被精神的疲倦帶入一道無比的傷痛與睡眠混和的深淵裡,昏噩沉渾的失去了知覺。”
“昏昏噩噩”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通過疊詞“昏昏”“噩噩”強化了混沌感,常用于文學或批評性語境。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繁體寫法(如“昬昬噩噩”),可參考來源網頁。
《昏昏噩噩》是一個成語,形容人糊裡糊塗,沒有主見,行動迷糊。
《昏昏噩噩》由部首日、口和示組成。部首日表示太陽,口表示口水流下,示表示示威。其中第一個字“昏”有9劃,第二個字“昏”有9劃,第三個字“噩”有15劃,第四個字“噩”有15劃。
《昏昏噩噩》最早出現在《詩經·魯頌·泰誓》:“王曰如可。我則儀旨,百思不遲。我則梓人,維予孝思。”其中“百思不遲”稱為《昏昏噩噩》的最早來源。
《昏昏噩噩》的繁體字寫作「昏昏噩噩」,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時的字形中,第一個字“昏”是由一個附加了額外線條的十字組成,表示昏暗、不明;第二個字“昏”則是一個畫有雲狀物體的太陽,表示昏暗的太陽;第三個字“噩”是由可以認為是“口”的上面畫了兩個曲線,表示氣勢猛烈,可怕;第四個字“噩”是由一個十字下面畫了兩根短橫線的附加線條組成,與現在相同。
1. 他這幾天一直昏昏噩噩的,似乎對生活沒有了動力。
2. 在這個寒冷的冬夜,他無精打采地回家,昏昏噩噩地倒在床上,一說不動。
昏昏沉沉、昏昏欲睡、噩夢連連
茫然無知、困惑迷茫
明明白白、有條不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