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現代漢語的意思、現代漢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現代漢語的解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現代漢語是指現代漢民族共同使用的語言,是以北京語音為标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性質

現代漢語是漢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共同語,具有規範化、标準化 的特點。其核心是普通話(Pǔtōnghuà),涵蓋語音、詞彙、語法三大系統,服務于全國範圍内的交際需求。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凡例"部分,商務印書館。


二、時間範圍與曆史分期

現代漢語的定型可追溯至20世紀初,以"五四運動"(1919年)為關鍵節點:

  1. 白話文運動:取代文言文成為書面語主體(如魯迅、胡適著作);
  2. 語音統一:1956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确立語音标準;
  3. 規範深化:1982年《憲法》明确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來源:王力《漢語史稿》第三章"現代漢語的形成",中華書局。


三、核心構成要素

  1. 語音系統

    • 以北京語音 為基礎,包含21個聲母、39個韻母和4個聲調;
    • 特點:無複輔音、有聲調區别意義、音節結構簡潔。

      來源: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上冊"語音"章,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詞彙系統

    • 主體繼承古漢語單音節詞(如"山""水"),雙音節詞占主導(如"改革""電腦");
    • 吸收方言詞(如"搞""尴尬")、外來詞(如"咖啡""GDP")、專業術語(如"互聯網")。

      來源: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詞的結構與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

  3. 語法規範

    • 語序為主幹:主語-謂語-賓語(SVO)結構(如"我學習漢語");
    • 虛詞和語序共同承擔語法意義(如"把"字句、"被"字句);
    • 量詞豐富(如"一本書""兩隻鳥")。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語法要點",商務印書館。


四、主要特征

  1. 分析性語言:缺乏形态變化,依賴語序和虛詞;
  2. 音樂性強:聲調區别詞義(如"媽mā""麻má""馬mǎ""罵mà");
  3. 書寫系統:漢字為表意文字,兼具形、音、義三維屬性。

    來源:朱德熙《語法講義》"漢語語法特點",商務印書館。


五、社會功能與變體

作為國家通用語,現代漢語存在地域變體(方言如粵語、吳語)和社會變體(網絡用語、行業術語),但普通話始終是跨區域交流的基準。

來源:遊汝傑《漢語方言學導論》"方言與共同語關系",上海教育出版社。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語言學著作定義,符合學術規範與原則(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現代漢語”是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當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體系,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一、定義與範疇

  1. 語言形式
    包括口語(日常交際中的語音表達)和書面語(以白話文為基礎的文字系統),區别于古代漢語的文言文體系。

  2. 時間範圍
    通常指1919年五四運動後形成的語言體系,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成為正式書面語,标志着現代漢語的成熟。

二、核心特征

  1. 語音标準
    以北京語音為基礎确立普通話标準音,消除方言間的語音隔閡。

  2. 詞彙發展

    • 雙音節詞占主導(如“學校”“電腦”)
    • 吸收外來詞(如“咖啡”“基因”)和方言詞(如“買單”“搞掂”)
    • 新增科技詞彙(如“互聯網”“區塊鍊”)
  3. 語法結構
    采用主謂賓基本語序,虛詞和語序成為主要語法手段,例如動态助詞“着、了、過”取代古漢語中的複雜句式。

三、規範體系

國家通過三大标準構建現代漢語規範:

四、與古代漢語的區别

對比維度 古代漢語 現代漢語
詞彙系統 單音節詞為主 雙音節詞占比超70%
語法手段 詞類活用普遍 依賴虛詞和語序
語體形式 文言文主導 白話文為主體

五、語言生态

現存七大方言區(北方、吳、湘、贛、客家、閩、粵方言)與普通話并存,形成「共同語+方言」的雙層語言結構。當前互聯網催生的網絡用語(如“給力”“點贊”)正在持續豐富現代漢語的表現形态。

别人正在浏覽...

八魁儤工笨嘴拙舌避堂不逼讒口嗤诮稠夥抽繭村耆寸鐵歹人碟仙多吃多占二參風筝瞽夫閨袵故迹還音寒鵲好吃壞坯子火傘高張火紙煤鮆醬雞皮鶴發拘欄鞫人拒轍孔亟寇萊枯骨生肉揆測氓撩名手木梳平安醮迫趣破弱撲鬥遷藏情箋親體七十二地煞虬盤爇客山阿砂碛仕子疏遬太夫人殄墜外神吳謡鄉末下死手瀉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