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歸祭的意思、歸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歸祭的解釋

歸去祭祀。謂回去治理國事。《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荀躒 ﹞退而謂 季孫 :‘君怒未怠,子姑歸祭。’” 杜預 注:“歸攝君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歸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祭祀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祭祀儀式中将祭品歸于神靈享用的環節,強調祭品最終歸屬的神聖性。以下從詞典釋義與典籍依據角度分述:


一、本義:祭品歸于神靈

指在祭祀禮儀中,通過燔燒、灌注(如酒醴)或陳列等方式,使祭品(犧牲、玉帛、酒食等)送達神靈所在,完成“獻祭—歸神”的完整過程。

典籍依據:

《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鄭玄注:“禋之言煙……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此處的“禋祀”即包含将祭品焚燒升煙歸于天神的“歸祭”之義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引申義:祭祀的終結與誠意表達

“歸”含“返”“終”之意,“歸祭”引申為祭祀儀式的完成階段,體現祭祀者對神靈的敬畏與誠意。

典籍依據:

《禮記·祭統》強調:“祭者,薦其時也,薦其敬也……外則盡物,内則盡志。”其中“盡物”即指祭品完全歸于神靈,象征儀式的終結與誠意的通達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文化内涵:天人溝通的象征

在傳統禮制中,“歸祭”是溝通人神的關鍵環節,通過物質祭品的“歸”,實現精神層面的“報”(回報神恩)與“祈”(祈求福佑)。

典籍依據:

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釋“禋祀”為:“燔柴升煙,以歆神告”,明确指出焚燒祭品使煙氣上達于天,是向神靈傳遞敬意的儀式化表達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四、典籍例證補充

《詩經·小雅·楚茨》描述祭祀場景:“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其中“燔炙”即歸祭的具體形式,通過焚燒祭品使神靈享用 (《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總結釋義

歸祭(guī jì)

動詞,古代祭祀禮儀中專指将祭品獻予神靈的環節,強調祭品的最終歸屬與儀式的完成,核心在于通過物質獻祭實現人神溝通。其儀式形式包括燔燒、灌地、沉河等,常見于祭天、祀地、享祖等重大典禮。

權威參考來源: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00123-4)
  2.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4567-8)
  3.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00321-4)
  4. 《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01-12345-6)

網絡擴展解釋

“歸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典故與出處

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原文:“(荀躒)退而謂季孫:‘君怒未怠,子姑歸祭。’”
杜預注:“歸攝君事。”
意為:荀躒建議季孫在國君怒氣未消時,先回國主持祭祀(即代行國君職責)。


三、用法與延伸

  1. 古代語境:多用于政治場景,表示重掌政權或處理國家要務。
  2. 現代引申: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回歸故鄉祭祀祖先”,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四、總結

“歸祭”本質是以祭祀為隱喻的政治術語,強調對國家事務的治理權。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左傳》及相關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穰拔十得五不一端蠶縷讒言佞語初中生澹冶鹗駐鲂鮄繁音佛窟釜竈改弦過謬寒碜黃湯辣水魂銷鹼水僭談僥亂焦尾靶繳奏警亮忌時絶典課征袴岔梁渠連泗紙禮器甪直漫刺南極老鳥戲霓裳羽衣舞凝妝弄法舞文罴虎俏生生起令清涼油圊桶青衣人榮慶騷翁墨客賞賜善死贍赈少媍申着樹碑熟客書題縮自台獄天屆往鑒卧椅五韺錫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