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merly acknowledge sb. as one's master;pupil dircetly taught by a master] 正式登門拜師受業的學生
及門弟子
《論語·先進》:“子曰:‘從我于 陳 蔡 者,皆不及門也。’”本謂現時不在門下,後以“及門”指受業弟子。《元史·許謙傳》:“乃門之士著録者千餘人。” 明 歸有光 《孟子叙道統而不及周公顔子》:“其不叙 顔子 者,夫亦以在我者言之,則 孟子 之私淑,蓋自附于及門,其視 顔子 猶儕輩焉。” 清 劉大櫆 《翰林編修李公墓志銘》:“而 張 公于及門中,獨愛重公。”
“及門”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及門”最初指正式登門拜師受業的學生,即直接受教于老師的弟子。例如“及門弟子”即表示親自接受師承的學生。
《論語》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論語·先進》:“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原意是孔子感歎曾跟隨他在陳、蔡兩地經曆困苦的弟子們,後來都不在門下(未繼續受教)。
後世引申
漢代以後,“及門”逐漸演變為受業弟子的代稱。如《元史·許謙傳》記載“及門之士著録者千餘人”,即指門下學生衆多。
部分資料提到“及門”有“達到一定水平”的引申義,但這一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優先以“受業弟子”為核心含義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
《及門》是一個成語,意為到達某個階段或者達到某個水平。
《及門》的部首是又,筆畫數為5。
《及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科舉制度。在古代,成為進士是士人中的最高榮譽,而進士的稱號又稱為“及第”。所以,《及門》中的“及”即是及第,表示達到了某個階段、進入了某個門檻。
繁體字中,“及”寫作“及”字,而“門”則寫作“門”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有一些差異的。以《及門》為例,古代的寫法是“及門”,字形更加古樸,書寫時每個筆畫的筆畫順序和形狀也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及門》的例句:
1. 他在考試中得了滿分,終于及門了。
2.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及門合格。
與《及門》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1. 及時:表示做事不拖延,準時。
2. 門檻:比喻進入某個行業或達到某個境界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與《及門》的近義詞是:“及第”,意思相同。
與《及門》的反義詞是:“未及”,意為未達到某個階段或者水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