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鹖冠子·世兵》:“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雀;籠中之鳥空窺不出。”後以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 唐 韓愈 《東都遇春》詩:“譬如籠中鳥,仰給活性命。”
(2).喻易于擒拿的敵人。《資治通鑒·齊順帝昇明元年》:“ 攸之 收衆聚騎,造舟治械,苞藏禍心,于今十年。性既險躁,才非持重……今六帥齊奮,諸侯同舉,此籠中之鳥耳。”
“籠中之鳥”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這一成語不僅表達物理層面的禁锢,更延伸至精神或社會層面的束縛,如制度限制、思想壓抑等,暗含對自由的渴望。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等文獻。
《籠中之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被限制自由或無法展翅飛翔的人或動物。
《籠中之鳥》這個詞可以拆分成“⺮”、“目”、“之”、“鳥”四個部首。
其中,“⺮”是四劃五畫的部首;“目”是六畫的部首;“之”是三畫的部首;“鳥”是七畫的部首。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描述的是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鳥。它原本是自由飛翔的,但被困在籠子裡後失去了自由。
《籠中之鳥》在繁體字形式中寫作《籠中之鳥》。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漢字的發展曆程中,有些字形發生了變化。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字典。
1. 她在婚姻中感到自己像是一隻《籠中之鳥》,毫無自由。
2. 這隻野鳥被捕獲後,成了《籠中之鳥》,再也飛不出去。
組詞:籠屋、籠絡、籠蓋、囚籠、金籠夢、籠罩。
近義詞:禁锢、束縛、困厄。
反義詞:自由、放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