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叢生的荊棘。
(2).古代拘留犯人之地。《易·坎》:“係用徽纆,寘于叢棘。” 孔穎達 疏:“叢棘謂囚執之處,以棘叢而禁之也。”《北史·高道穆傳》:“如此則肺石之傍,怨訟可息,藂棘之下,受罪吞聲者矣。” 宋 蘇轍 《祭亡嫂王氏文》:“兄坐語言收畀藂棘,竄逐 邾城 ,無以自食。”
“藂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叢生的荊棘
“藂”通“叢”,意為聚集、叢生;“棘”指帶刺的灌木,如酸棗樹或荊棘。因此,“藂棘”字面指密集生長的荊棘,常形容環境荒蕪或艱險()。
古代拘留犯人的場所
源自《易經·坎卦》中“寘于叢棘”的記載,古人用荊棘圍成禁地關押犯人,象征囚禁。例如《北史·高道穆傳》提到“藂棘之下,受罪吞聲者矣”,即指牢獄()。
經典文獻:
《易·坎》中提到“係用徽纆,寘于叢棘”,孔穎達注解為“囚執之處,以棘叢禁之”()。
宋代蘇轍的《祭亡嫂王氏文》亦用“竄逐邾城,無以自食”暗喻牢獄之災()。
現代釋義:
如今“藂棘”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形容自然荊棘叢或隱喻困境,如“藂棘蔽野”描述荒蕪景象。
如需進一步探讨相關詞彙(如“樲棘”),可參考-7。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