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僵踣的意思、僵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僵踣的解釋

(1).倒斃。亦指倒斃的野獸屍體。《文選·張協<七命>》:“殞胔挂山,僵踣掩澤。” 李善 注:“《周禮》注曰:四足死者曰胔。《爾雅》曰:僵,仆也。” 呂延濟 注:“僵踣,斃也。” 楊笃生 《新湖南》第三篇:“而吾國民則如中蠱毒,臟腑蝕盡,終必死亡;如遇鬼妻,精髓日枯,立見僵踣。”

(2).跌倒。 唐 元稹 《将進酒》詩:“陽為僵踣主父前,主父不知加妾鞭。”《資治通鑒·唐穆宗長慶四年》:“上視朝每晏,戊辰,日絶高尚未坐,百官班於 紫宸門 外,老病幾至僵踣。” 宋 葉適 《劉靖君墓志銘》:“父死,伯不弔,疑将祔於祖。一夕,轝其柩他山,哀呼僵踣,幾不活者數焉,遂羸毀終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僵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1. 倒斃
指人或動物死亡後倒地,尤其指野獸的屍體。例如《文選·張協〈七命〉》中提到“殒胔挂山,僵踣掩澤”,李善注引《周禮》和《爾雅》,解釋“四足死者曰胔”,而“僵”為仆倒之意(參考、)。楊笃生《新湖南》中也用“僵踣”比喻國民衰亡的狀态。

2. 跌倒
引申為因疾病、衰老或外力導緻的摔倒。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唐代官員因久候皇帝上朝而“幾至僵踣”;宋代葉適的墓志銘中描述某人因哀痛“僵踣”倒地。


二、詞源與用法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昭明文選》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僵踣

僵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是形容人或動物因為寒冷或驚吓而身體僵硬、動彈不得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僵(人偏旁、身上部首,共13畫)
踣(足部部首,共13畫)

來源:
《爾雅·釋言》:“僵,死也。從亼,從⺗。剩血而僵,得之而生。”
《莊子·内外篇》:“以後受事為僵者,已經之于然。是故雖自以為僵,不自失也。”
可以看出,《爾雅》中的釋義指的是屍體僵硬,而《莊子》中指的是心靈麻木,因此可以得出,僵踣既有身體僵硬的意思,也可以用于形容心靈的枯竭。

繁體字:
僵踣的繁體字為僵躰。僵(人偏旁,巠部,共13畫)、躰(身體字旁、千字旁,共16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僵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還是采用人偏旁和足部部首的結構。如《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僵踣、《康熙字典》中寫作僵躰。

例句:
1. 寒冷的冬天,他們被困在雪地裡,凍得直不起腰,渾身僵踣。
2. 在十方僵踣的世界裡,她找到了内心的甯靜。

組詞:
僵硬、僵直、呆闆、僵化、麻木、凍僵、僵屍

近義詞:
僵硬、呆闆

反義詞:
靈活、活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