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terial resources;material] 可供使用的全部物資
物力必屈。——漢· 賈誼《論積貯疏》
身以外之物力。——[英]赫胥黎著、 嚴複譯《天演論》
物力資源
(1).可供使用的物資。《漢書·食貨志上》:“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唐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兵鎮所處,物力必全。”《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這又是不知物力艱難的孩子話了。” 冰心 《我的學生》:“物力還應當愛惜,何況人力?”
(2). 遼 金 元 時代的一種雜稅。《金史·食貨志一》:“租稅之外,算其田園、屋舍、車馬、牛羊、樹藝之數及其藏鏹多寡徵錢,曰物力。”
(3).指負擔這種雜稅的戶。《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物力等戶盡充軍站,中間抛下,上戶其能有幾?”
物力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指可用于創造財富或滿足需求的物質資源和財富,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層:
物質資源的統稱
指具體的物資、能源、設備等生産資料。《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為“可供使用的物資”,如土地、原材料、機械設備等實體資源。
經濟財力的體現
引申為支撐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漢語大詞典》釋義強調其“資財”屬性,常與“人力”并列(如“愛惜人力物力”),指國家或集體可支配的財力與物資儲備。
使用場景與搭配
多用于強調資源合理配置,如“物力維艱”(資源獲取不易)、“節省物力”;或描述資源匮乏,如“物力匮乏”。其含義始終圍繞可量化、可消耗的物質性資源展開。
“物”本義指萬物,“力”指效能,二字組合始于先秦文獻,後固化泛指物質財富。現代用法延續了古代“資用之物”的概念内核。
“物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物力指可供使用的物資或資源,強調物質層面的可利用性。例如:
在遼金元時期,“物力”曾作為雜稅名稱,指按戶征收的財産稅:
“物力”核心含義為物質資源,但在特定曆史背景下衍生出稅收相關定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具體指向。
包賠便近層次柴堆吃肥春花秋實畜怨笪屋恩豢風便墳壤鬲咽挂拉廣居官饷過逾誨敕會錢昏放賤窮戒勵擊鼓傳花跻厲泃沫寬博誇誘烈性子臨死流泆露穎免身挐兵蹑屧鋪聞輕軌秋憲曲辨鵲夜傳枝去位熱門軟梯三異傷氣山枯捎貨深锢拾荒時鳥侍衛官雙節樹隙速戰素疹談賞拓境王族頑強瓦碎威顯羨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