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terial resources;material] 可供使用的全部物資
物力必屈。——漢· 賈誼《論積貯疏》
身以外之物力。——[英]赫胥黎著、 嚴複譯《天演論》
物力資源
(1).可供使用的物資。《漢書·食貨志上》:“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唐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兵鎮所處,物力必全。”《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這又是不知物力艱難的孩子話了。” 冰心 《我的學生》:“物力還應當愛惜,何況人力?”
(2). 遼 金 元 時代的一種雜稅。《金史·食貨志一》:“租稅之外,算其田園、屋舍、車馬、牛羊、樹藝之數及其藏鏹多寡徵錢,曰物力。”
(3).指負擔這種雜稅的戶。《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物力等戶盡充軍站,中間抛下,上戶其能有幾?”
“物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物力指可供使用的物資或資源,強調物質層面的可利用性。例如:
在遼金元時期,“物力”曾作為雜稅名稱,指按戶征收的財産稅:
“物力”核心含義為物質資源,但在特定曆史背景下衍生出稅收相關定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具體指向。
《物力》是指與物質相關的力量、能量或資源。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物”和“力”。
“物”字的部首是“牛”,拆分後的筆畫數為八畫;“力”字的部首是“力”,拆分後的筆畫數為二畫。
《物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在古代常用于描述物質的力量、能量或資源的存量和使用。如《論語·子罕》中有“無物力則遠民”之句,意為沒有足夠的資源就無法養活民衆。
《物力》的繁體字為《物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可能存在差異。然而,對于《物力》這個詞而言,在古代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寫法差異。
1. 想要推動社會發展,就需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物力資源。
2. 在這次災難中,我們看到了人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超越了物力之外的力量。
物量、物質、物流、物品、力量、力行、力求、力争、力戰等。
物質、能源、資源、物資。
無物力、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