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丛生的荆棘。
(2).古代拘留犯人之地。《易·坎》:“係用徽纆,寘于丛棘。” 孔颖达 疏:“丛棘谓囚执之处,以棘丛而禁之也。”《北史·高道穆传》:“如此则肺石之傍,怨讼可息,藂棘之下,受罪吞声者矣。” 宋 苏辙 《祭亡嫂王氏文》:“兄坐语言收畀藂棘,窜逐 邾城 ,无以自食。”
藂棘(读音:cóng jí)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藂”与“棘”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丛生、密集生长的荆棘类植物。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对其释义进行详细解析:
藂(cóng)
来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藂”通“丛”,表聚集之意。
棘(jí)
来源:《汉语大词典》明确“棘”为多刺草木的通称。
藂棘指成片密集生长的荆棘类植物,强调其杂乱丛生、枝刺交错的自然形态。该词常见于古籍中描述荒芜险恶的环境,兼具自然属性与文学意象:
来源:综合《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词典》释义。
《楚辞·九叹·愍命》
“树藂棘以蕋林兮。”
注:王逸释“藂棘”为蒺藜,形容荆棘遍布之状。
来源:据中华书局《楚辞补注》引证。
《汉书·扬雄传》
“枳棘之榛榛兮,蝮蛇蓁蓁;藂棘棽棽兮,狖鼯欣磴。”
注:以“藂棘”渲染荒僻险阻之境。
来源:参考《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虽“藂棘”在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其构词逻辑仍存于相关词汇: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对“荆棘”“丛棘”的释义。
“藂棘”作为古典汉语词汇,精准描述了荆棘类植物密集生长的自然状态,并衍生为象征险阻的文化符号。其释义根植于《说文解字》《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且在《楚辞》《汉书》等典籍中有明确用例佐证。
“藂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丛生的荆棘
“藂”通“丛”,意为聚集、丛生;“棘”指带刺的灌木,如酸枣树或荆棘。因此,“藂棘”字面指密集生长的荆棘,常形容环境荒芜或艰险()。
古代拘留犯人的场所
源自《易经·坎卦》中“寘于丛棘”的记载,古人用荆棘围成禁地关押犯人,象征囚禁。例如《北史·高道穆传》提到“藂棘之下,受罪吞声者矣”,即指牢狱()。
经典文献:
《易·坎》中提到“係用徽纆,寘于丛棘”,孔颖达注解为“囚执之处,以棘丛禁之”()。
宋代苏辙的《祭亡嫂王氏文》亦用“窜逐邾城,无以自食”暗喻牢狱之灾()。
现代释义:
如今“藂棘”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形容自然荆棘丛或隐喻困境,如“藂棘蔽野”描述荒芜景象。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词汇(如“樲棘”),可参考-7。
白铜鞮逋刻采齐厕错躔陛常职成灾穿入吹刷刺天翠被典制低黛地道额溢分外之物负名高节清风高压电勾点勾漏官使妇人蛊惑憨寝汉土侯封嘉禾捡式缴销吉吊截长补短接武京畿敬若神明经折僦载救族狷浅军乐团考寻款密括实涟落铝土矿念佛珠侵车轻气顉颐虬兽商岭盛粮声呐十四弦瘦金体水米不黏牙泰鸿剸志讬号文德班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