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鎸印”。1.雕版印刷。 茅盾 《子夜》一:“餘既镌印 文昌帝君 《太上感應篇》十萬部,廣布善緣,又手錄全文。” 馮德英 《苦菜花》第四章:“這箱子的正面有很多古古怪怪的黑亮旋扭,旋扭上還镌印銀色的英文字。”
(2).比喻牢牢記住。 ********* 《萍蹤寄語》七五:“這一大群小弟弟小妹妹們的那樣起勁的樣子,熱烈的神情,活潑潑的舉動,都深深地永遠镌印在我們的腦袋裡。”
“镌印”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雕版印刷
指在木版、金屬版等材料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後進行印刷的工藝。例如:
雕刻行為
單字“镌”本身有雕刻之意(如“镌石”),因此“镌印”也可泛指在物體上刻制文字或圖案。
深刻銘記
比喻将某事物或情感牢牢記住,如同刻印一般。例如: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文學作品片段。
《镌印》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指代動詞,也可以指代名詞。作為動詞,它的意思是在物體上用刻刀、鐵釺等工具刻劃圖案、文字等;作為名詞時,它指的是通過刻劃制作出的圖案、文字等痕迹。
《镌印》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金”和“刀”,其中“金”字在這裡使用的是象形義,意味着與金屬有關;“刀”字則是表示刻劃的工具。根據《康熙字典》,《镌印》共有18個筆畫。
《镌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一般認為它是由“镌”和“印”兩個詞合并而成的。其中,“镌”字原指在金屬上刻劃文字或圖案,後來引申為一般的刻劃行為;“印”字指的是将文字、圖案等壓在其他材料上面,留下印記。在繁體字中,镌印的寫法為「鐫印」。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镌印》在古代的寫法可以是「劵印」或「劵印」,其中「劵」是「鐫」的古字形。
1. 他們用石頭上的鋒利工具镌印了美麗的花紋。
2. 這張郵票是由著名畫家親自镌印的。
1. 镌刻:指在物體上雕刻出文字、圖案等。
2. 雕镌:指用刀刻在物體上,形成深淺有緻的紋路。
刻劃、雕刻
抹去、塗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