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謂食量特大之人。 宋 陶穀 《清異錄·五百斤肉磨》:“ 晉祖 時寺宦者 廖習之 ,體質魁梧,食量寬博,食物勇捷有若豺虎。 晉祖 嘗雲:‘卿腹中不是脾胃,乃五百斤肉磨。’” 明 王志堅 《表異錄·飲食》:“健啖者謂之肉磨。”
“肉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來源中存在差異,但綜合權威性較高的資料來看,主要解釋如下:
“肉磨”指古代對食量極大之人的稱呼,帶有誇張的比喻色彩。例如,宋代陶谷在《清異錄》中記載,晉祖曾形容宦官廖習之的食量“腹中不是脾胃,乃五百斤肉磨”,明代王志堅的《表異錄》也提到“健啖者謂之肉磨”。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肉磨”形容思維遲鈍、行動拖沓,但這一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古代文獻中的“食量特大”為核心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清異錄》《表異錄》等古籍原文。
《肉磨》是一個意境豐富的詞彙,可以指代摩擦、磨搓等動作,也可以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或事物之間的沖突、摩擦。
《肉磨》的部首是“月”,拆分後可以得到“⺼朱”。 它的筆畫數為10畫。
《肉磨》一詞源于古代文獻,如《詩經·小雅》中有“兩肩肉磨”之句。這裡的“肉磨”指的是兩隻肩膀發生摩擦磨搓的情景。後來逐漸引申為沖突、争吵的意義。
《肉磨》的繁體字為「肉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肉磨」可以寫作「⺼敄」。其中,“⺼”為月的古代寫法,“敄”為「磨」的古代寫法。
1. 街頭發生了一起肉磨事件,旁邊的行人紛紛止步觀望。
2. 他們的觀點不一緻,每次讨論都會引發肉磨。
組詞:肉磨派、肉磨意見、肉磨磨擦。
近義詞:摩擦、沖突、磨搓、摩擦。
反義詞:和諧、協作、融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