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災。 漢 劉向 《列女傳·魯公乘姒》:“不達人事而相國,非有天咎,必有人禍。”
(2).上天的懲罰。 晉 袁宏 《後漢紀·質帝紀》:“今年夏,月暈房屋,明年又有小厄,當急誅姦臣,為天下所怨毒者,以塞天咎。”
天咎是由"天"與"咎"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上天降下的責罰或災禍。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咎"本義為災禍,《說文解字》釋作"災也,從人從各。各者,相違也"。《尚書·洪範》載"不協于極,不罹于咎",其中"咎"即指天降之禍。
從構詞法分析,該詞屬于偏正結構,"天"作為限定成分強調災禍的神聖來源。古代文獻中,《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有"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災常先至而異乃隨之"的記載,這與"天咎"所蘊含的天人感應思想相契合。
《後漢書·五行志》記載永初元年"郡國大旱,蝗",當時朝臣奏議多稱"此天咎之征",體現了古人将自然災害視作天譴的認知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研究古代災異思想的學術著作中。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卷;《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本;《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天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iān ji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天咎”既指自然災禍,也暗含道德層面的“天譴”,常用于警示或反思人類行為與自然、倫理的關系。其核心在于表達“因果報應”的傳統文化觀念。
安全玻璃奔渾荜門圭窦駁違朝真暮僞池酒林胾沖力慈菰搭截題點鬟雕面帝圖鬥豔奪禮堵搡額辦犯賤飛牒敷訓趕得及高睨大談貢進顧身固自漢隸淮南子話口兒奬赉檢考堅嚴積德舊生嫉邪沮谪連更星夜伶俐乖巧力心龍爪花緑線賣風情蒙襍眇昧密辦慕嚬内局彷摹七步詩氣勢洶洶權近肉凍十羊九牧雙頭花窣堵騰空填淤銅腥獻能鮮榮鶱翥心慈面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