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恩的意思、國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恩的解釋

指封建時代王朝或君主所賜予的恩惠。《後漢書·來曆傳》:“ 耿寶 託元舅之親,榮寵過厚,不念報國恩,而傾側姦臣。” 晉 李密 《陳情事表》:“尋蒙國恩,除臣洗馬。”《舊唐書·李德裕傳》:“孜孜夙夜,上報國恩。” 清 魯一同 《關忠節公家傳》:“丈夫受國恩,有急,死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恩"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國家給予臣民的恩惠、恩典或恩澤。它體現了古代中國社會對君主與國家恩德的尊崇,以及個人對國家的感恩與忠誠義務。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用法角度詳細解析:


一、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義:"指封建時代君主或朝廷給予臣民的恩惠。"

    示例:古代臣子常言"身受國恩",表示蒙受國家(君主)的恩典,需竭力報效。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國家給予的恩惠(多指封建時代)。"

    注:現代語境中,"國恩"的使用多具曆史色彩或書面語性質。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


二、文化内涵與曆史背景

  1. 儒家倫理的體現

    "國恩"與"君恩"常互通,源于儒家"忠君報國"思想。臣子視君主為國家的象征,受恩即需盡忠,如諸葛亮《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即表此意。

    來源:《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

  2. 與"家慶"的對應關系

    傳統語境中,"國恩"常與"家慶"(家族之喜)并稱,形成"國恩家慶"這一固定搭配,見于匾額、文書,表達國家安定與家族昌盛的關聯性。

    來源:《中國傳統文化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三、典型用例解析

  1. 古代文獻用例

    • 《後漢書·獨行列傳》:"臣蒙國恩,奉使不稱,微軀糜滅,誠不足惜。"

      (意為:臣受國家恩典,未能完成使命,雖死不足惜。)

    • 白居易《贈樊著作》:"常恐國恩厚,敢忘家業貧。"

      (表達受恩厚重而不敢懈怠的責任感。)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2. 現代引申用法

    當代語境中,"國恩"可引申為國家對公民的庇護與福祉,如"國恩浩蕩"形容國家政策惠及民生,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或正式文體。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四、語義關聯詞對比

詞彙 核心意義 與"國恩"的關聯
皇恩 君主個人的恩賜 側重君主權威,與"國恩"常混用
國澤 國家的福澤 強調國家庇佑,語義更抽象
恩典 泛指施予的恩惠 "國恩"屬"恩典"在國家層面的特化

結論

"國恩"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承載着"受恩-報效"的倫理契約。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現代使用雖趨少,但仍見于強調國家與個人關系的書面表達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字典》或《辭源》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國恩”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指封建時代王朝或君主賜予個人或團體的恩惠。這一概念強調臣民對君主恩德的感恩與回報義務,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如《後漢書》中“不念報國恩”、《陳情事表》中“尋蒙國恩”等記載。

2.詳細解釋

3.使用場景

4.相關文獻

5.總結

“國恩”核心是君主或國家的恩惠與受恩者的回報義務,既有曆史特定性,也可在特定語境下擴展為對國家的責任感。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後漢書》《陳情事表》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燒貝雕博聞辯言不急側不棱蹭踏叉港怅怅長喟叱搭遲貨癡嬾楚楚有緻大卷低唱淺斟訂補東行西步堕局頟颡發赀肥田草富厚府衙龔黃公訴紅朽化城畫翬黃榜煥彰賈販九陌錢懼怕可闵窺瞷令辭離顯律度磨砻砥砺猊坐前政遷陟敲搒欺生球蛋白塞納河生火事敗垂成守衛叔豹聳立趚趚亭亭植立通矩通知湍濑突秃腕力霄見醯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