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究考校。《三國志·吳志·華覈傳》:“得表,以 東觀 儒林之府,常講校文藝,處定疑難。”《三國志·吳志·孫和傳》“ 封俌 、 嚴維 等皆從容侍從”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講校經義,綜察是非。”
“講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講究考校,指對學問、經典或疑難問題進行深入研讨和校核。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的記載,“講校”由“講”(講解、研讨)和“校”(考校、校核)組成,意為通過詳細讨論和嚴謹核查來辨析問題。
曆史用例
該詞在《三國志》中多次出現,例如:
常見誤解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教育學生”的成語,但此說法未被主流權威詞典收錄,可能是對“講學于校”的誤讀。實際含義更偏向學術研讨,而非泛化的教育行為。
現代適用性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文言文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考據、辯證的深層含義。
建議進一步查閱《三國志》原文或專業古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以獲取更全面的例證。
講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講課、教導或校糾。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為"讠"和"木"。"讠"是語言、言語的意思,而"木"表示樹木或木制品。
講校的拆分筆畫依次為10畫和4畫,總共14畫。
源于漢語上古時期,講校相當于今天的教育或教導。在古代,人們常常采取直接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包括講授書籍、授予技藝等。校糾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犯錯或纰漏時,進行糾正和調整。
在繁體字中,講校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講校的表示方式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目前無法确認,因為文字的進化和改變已經導緻古代漢字和現代漢字有所不同。
講校的一個例句可以是:"這位老師非常有經驗,他能夠生動地講校複雜的概念,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
與講校相關的組詞可以有:
講校的近義詞可以是教導、講授、教育等,反義詞可以是學習、接受、聽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