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名不副實 ”。
“名不符實”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名稱或名聲與實際内容不相符,常形容事物徒有虛名。例如某産品宣傳效果極佳,但實際質量低劣,即可用此詞描述。
二、出處與演變
最早出自東漢劉劭《人物志·效難》,後廖仲恺在黃埔軍校訓話中引用:“所謂盛名難負,名不符實,反為見笑”。現代多寫作“名不副實”,兩者含義相同,僅用字差異。
三、語法結構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使用示例
提示:該成語強調“名”與“實”的落差,使用時需注意語境的批判性。
名不符實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名字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即事物的真實情況與其所被稱呼的名字或标稱有差距。
《說文解字》将名不符實這個成語拆分為四個字:名、不、符、實。
其中,名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4;不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4;符的部首是竹,筆畫數為11;實的部首是宀,筆畫數為9。
名不符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成公十四年》:“臣既言之矣,又安用?”後丞相曰:“名不苟實。”
繁體字“名不符實”與簡體字寫法相同,隻是“實”字的形狀有所變化。
《說文解字》中收錄的名不符實的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曰,人所置如”。
他的學曆證書上寫着碩士學位,但實際上他連本科都沒讀過,可以說是名不符實。
名不符實的相關詞語:名實不符、虛名實不、口碑不佳。
名不符實的近義詞:言而不信、浮誇誇大。
名不符實的反義詞:名實相符、言行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