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用的酒樽。 宋 韓維 《答曼叔見謝穎橋相過之什》詩:“危然正論中法義,豆籩羅列陳象犧。” 清 趙翼 《嶽祠銅爵》詩之三:“滄桑刼後金甌缺,剩此殘樽作象犧。”
“象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相關的器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象犧(拼音:xiàng xī)指祭祀時盛酒的樽類禮器。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宋代韓維、清代趙翼的詩句中均有提及,例如“豆籩羅列陳象犧”(《答曼叔見謝穎橋相過之什》)、“剩此殘樽作象犧”(《嶽祠銅爵》)。
象
此處指形制或裝飾,可能源于古代酒器“象尊”(形似大象的青銅酒器)。
犧
原指祭祀用的純色牲畜(如“犧牛”),後引申為祭祀禮器。參考《說文解字》,“犧”本義為“宗廟之牲”。
該詞屬于生僻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詩詞賞析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象犧》是指用殘酷殘忍的手段殺害某人,以示警告或恐吓他人。
《象犧》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象和牛。
其中,《象犧》中的象的筆畫數為10畫,《牛的筆畫數為5畫。
《象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行刑的一種殘忍方式。在古代中國,為了以特殊的方式懲罰犯罪分子或者向其他人群傳遞警示,常常會将犯人五馬分屍,即将犯人的身體分成五個部分,然後懸挂于市井之間以示懲戒。而《象犧》即指這種殘忍且慘無人道的行刑方式。
《象犧》這個詞的繁體字為:象犧。
在古時候,《象犧》的漢字寫法為:像犧。
1. 這個兇手被判處象犧十次,必定驚動全城。
2. 公開發表象犧的言論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團象犧、舉象犧、象犧罪、象犧處、象犧威
劊子手、酷刑、殘忍殺害、嚴刑峻法
寬大處理、溫和處置、善待、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