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身。《後漢書·郎顗傳》:“誠知愚淺,不合聖聽,人賤言廢,當受誅罰,征營惶怖,靡知厝身。”
厝身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本義指"安置軀體",現多用于書面語境表示"安身、容身"。根據《漢語大詞典》"厝"字條目記載,厝身由"厝"(cuò)與"身"組合而成,其中"厝"為動詞,本義指磨刀石,後引申為安置、措置,《說文解字》注:"厝,厲石也。從廠,昔聲。詩曰:『他山之石,可以為厝』"(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電子版)。"身"作名詞指人的軀體或生命本體,二者合稱形成"厝身"的動賓結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表達生存境遇,如《後漢書·逸民傳》載"厝身無所",指無處容身的狀态。現代漢語中可引申為"置身于特定環境",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為"使身體得到安置",常見于"厝身江湖""厝身其間"等固定搭配(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從語用學角度分析,該詞帶有文言色彩,常見于曆史題材文本或學術論著,日常口語中多被"安身""容身"替代。
需特别說明的是,厝身與"措身"存在形近義通現象。《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指出,在《晉書·桓彜傳》"厝身無所"的異文版本中,"厝"通"措",二字在"安置"義項上為通假關系(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這種文字互通現象體現了漢語詞彙發展過程中的形義流變。
“厝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結合多個來源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為cuò shēn,核心含義是“置身”或“安身”。
古漢語中的“安身”
表示在困境或不安定環境中尋找立足之地,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後漢書》中描述惶恐無措的狀态時使用該詞。
閩南方言的特殊含義
在福建、台灣等地的方言中,“厝”指房屋或家(如“古厝”),因此“厝身”也可引申為“安葬” 或“安置遺體” 的委婉說法。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典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史籍;若了解方言含義,可查閱閩南語詞典或地方文化資料。
閉目塞聽不徐不疾察脈春盡登瀛電視差轉台敵僞短噸渡江楫多肽額爾遏止發號出令燔燃肥膏鳳縷風雨表奉制鋼琴勾死鬼官樣文章韓馮蝗蝻毀方瓦合狐棃伽倻琴诘訴舊哲咎證聚變反應空頂帻款遇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萊頓大學鳴珰鳴桐儗似皮筋兒濮上千秋人物荞粑琦玩鵲踏枝生花之筆繩屦師尹收益雙重太姒調息通司酴醿外卦未惬嵬眼澒耳文思院文章草無情少面小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