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诘訴的意思、诘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诘訴的解釋

究問和訴說。 清 譚嗣同 《仁學》一:“忠孝既為臣子之專名,則終必不能以此反之。雖或他有所摭,意欲詰訴,而終不敵忠孝之名為名教之所出,反更益其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诘訴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诘”與“訴”二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1. 字形與字義解析

    “诘”本義為追問、責問,如《說文解字》提及“诘,問也”;“訴”則指控告、陳述,如《玉篇》釋為“訴,告也”。二者結合後,“诘訴”可理解為通過質問與陳述表達争議或不滿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書或特定語境中。

  2.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帶有辯論性質的對話或文本。例如《資治通鑒》中記載的“官吏诘訴民冤”,即指官員通過追問與陳述的方式處理糾紛。

  3. 近義詞辨析

    與“诘問”“控訴”等詞類似,但“诘訴”更強調雙向互動性,既包含追問也包含陳述事實的過程,區别于單向的質問或申訴。

  4. 現代使用範圍

    現代漢語中,“诘訴”因古雅且生僻,多出現于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中,日常口語極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诘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2.語境與用法

3.與其他詞彙的差異

4.争議與補充說明

5.示例引用

譚嗣同《仁學》中的例句可幫助理解其應用場景:

“雖或他有所摭,意欲诘訴,而終不敵忠孝之名為名教之所出,反更益其罪。”
(試圖通過诘訴反抗名教,卻因傳統觀念的壓制而失敗。)


該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質問與控訴的雙重含義。若需進一步探讨譚嗣同的哲學思想,可參考《仁學》原文或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背奧媚竈禀請冰堂酒嬖昵瓟槊纏袋朝長撐抵寵賞寵慰愁殺垂線從風而服大荔人丹禁雕雕飯蔬飲水奉呈奉如神明瑰賂國疾荷蒙呼吼嬌娥精麄進伎進退出處九帶鞫按闚視刳羊隆寄邏伺媽的馬奶貌合神離美備懑怨眯萋鷗泛剽戮謙約祁劇青錢選齊徒杉槽漆斛沈雜世爵史實水剩山殘死馬當活馬醫素幔蘇興佃漁網開三面帷幌象龔鹹菹小校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