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周 太師 尹 氏。《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 尹 ,民具爾瞻。” 毛 傳:“師,太師, 周 之三公也。尹, 尹 氏,為太師。”後用為三公之稱。 三國 魏 曹操 《讓還司空印绶表》:“臣文非師尹之佐,武非折衡之任,遭天之幸,幹竊重授。”
(2).各屬官之長。《書·洪範》:“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 孔 傳:“衆正官之吏,分治其職,如日之有歲月。” 孔穎達 疏:“師,衆也。尹,正也。衆正官之吏,謂卿士之下有正官大夫,與其同類之官為長。”《國語·魯語下》:“﹝天子﹞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 韋昭 注:“三君雲:‘師尹,大夫官也。’”
“師尹”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這裡的“師”指周代三公之一的太師(最高官職),“尹”為尹氏家族,合稱“師尹”特指周朝權臣尹氏。後世常以此代指三公等高官,如曹操在《讓還司空印绶表》中自謙“文非師尹之佐”。
象征意義
因尹氏在周朝權勢顯赫,該詞常被用于強調高位者的責任與民衆的期待,隱含對執政者的警示。
行政職能
據《書經·洪範》記載:“卿士惟月,師尹惟日。” 此處“師尹”指卿士之下的各級官員首領,負責具體政務執行,如《國語·魯語下》提到師尹需“宣序民事”。
詞義解析
“師”意為“衆”,“尹”意為“正”,合指統管衆官的行政長官,其地位低于卿士,但承擔日常事務管理職責。
“師尹”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在周代文獻中多指太師尹氏,後引申為高官代稱;在官職體系中則指中層官吏首領。相關文獻可參考《詩經》《書經》及《國語》等典籍。
師尹(shī yǐn)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多重含義。一般來說,師尹指的是古代官員的職稱,也可以指代古代官員的地位。
師尹由兩個部首組成:師和尹。師部表示“老師、教導”,尹部表示“負責、管理”。師部的拼音為"shī",尹部的拼音為"yǐn"。
師尹的總筆畫數為14,其中師部為9畫,尹部為5畫。
師尹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是一種古代官員的職稱。
師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師尹」。
在古代漢字中,師尹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這主要體現在字形的細節和結構上。
1. 他是國君的師尹,負責教導王子。
2. 師尹的職責是管理學府的教育事務。
師尹的組詞有:師徒、師長、師範、尹職、尹位等。
師尹的近義詞有:太守、郡守、縣令。
師尹的反義詞沒有一個固定詞彙可以作為反義詞,因為它更多表達的是一種職位和地位的含義,而非具體的屬性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