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不滿意。《隋書·禮儀志一》:“帝既受 周 禪,恐黎民未愜,多説符瑞以耀之。”
未惬(wèi qiè)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未”(不曾、沒有)與“惬”(滿意、滿足)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未能達到滿意或理想的狀态,多用于表達遺憾、不足或未如所願的語境。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文獻佐證:
未能滿足
指事物或結果不符合預期,未能使人感到稱心如意。
例證:
《漢語大詞典》釋為“未滿足;未快意”,強調心理或事實上的缺憾感。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658頁。
未達恰當
引申指言行、決策等未臻妥善或未合情理。
例證:
清代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提及“惬”字時,關聯“未惬”表示“未得其中”,暗含偏差之意。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85頁。
唐代史書中的政論批評
《舊唐書·李绛傳》載唐憲宗言:“朕意未惬,卿宜更思。”指皇帝對臣子提議未覺妥帖,要求重新斟酌。
來源:《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代詩詞中的情感表達
陸遊《劍南詩稿·秋夜讀書》雲:“掩卷未惬心,推窗看雲月。”抒發讀書後仍感不滿足的心境。
來源:陸遊《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卷三。
明确釋義為“不滿意;不滿足”,收錄于“未”字詞條。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523頁。
注音“wèi qiè”,釋為“未滿足願望”,引《舊唐書》例證。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127頁。
“未惬”作為文言詞彙,凝練表達了“未如所願”的核心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或事理層面的欠缺。現代漢語雖少用,但仍是解讀古籍的關鍵詞之一。
“未惬”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wèi qiè
結構:“未”為獨體字,“惬”為左右結構。
含義:指“不滿意”或“未達到滿足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内心未完全認可或仍有缺憾的感受。
最早見于《隋書·禮儀志一》:“帝既受周禪,恐黎民未愜,多説符瑞以耀之。”
(譯文:皇帝接受北周禅讓後,擔心百姓尚未滿意,便宣揚祥瑞之事以安撫民心。)
“未”表示否定或未完成,“惬”意為滿足,二字組合強調未達到心理預期的狀态,帶有一定書面語色彩,多用于正式或文學性語境。
百摺裙闆直寶蓋不可究诘不知輕重不知所終察諒川蜀箠樸楚袖忖思達宦讀社反具犯歲霏微封人願敷華孤櫂訇輘疥疠精打光進勦開燈瞘瞜兩廈煉氣路叟之憂率陋犘牛眄眄棚民嚬呻丕平箧衍青城山七阻八擋曲穴上漏下濕生捕生機視朝世界時首身私照擡頭不見低頭見咷笑特别體育課同甫荼炭土豚瓦鼎外客外釁王賦王隧五積六受限資潇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