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蝗蝻的意思、蝗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蝗蝻的解釋

蝗的幼蟲。形似成蟲而翅短,身小頭大。也叫跳蝻。 宋 蘇舜欽 《有客》詩:“蠻夷殺郡将,蝗蝻食民田。”《明史·五行志一》:“十年四月,兩京、 山東 、 河南 蝗蝻傷稼。”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庶政·申報災傷》:“夫地方遇有水旱蝗蝻,印官即宜親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蝗蝻是蝗蟲的幼蟲階段,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别稱
    蝗蝻指蝗蟲的若蟲(幼蟲),又稱“跳蝻”。其形态與成蟲相似,但翅膀短小,身體較小且頭部比例較大,後腿發達,善于跳躍。

  2. 形态特征

    • 體長僅約4.8毫米,體色多為褐色;
    • 眼後方有白色縱紋,背部中央有一條貫穿頭尾的白色縱線;
    • 後腿腿節特别粗壯,適應跳躍。
  3. 生命周期
    蝗蝻需經曆4-5次蛻皮才能發育為成蟲,每次蛻皮稱為一個齡期,整個過程稱為“一個世代”。此階段主要栖息于低海拔山區的枯葉層或農田中。

  4. 曆史與文獻記載
    該詞在宋代蘇舜欽的詩句“蝗蝻食民田”及《明史》中均有出現,反映其作為農業害蟲的影響。

  5. 生态影響
    蝗蝻群聚時會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破壞,曆史上常與自然災害并列記錄,如“水旱蝗蝻”。

如需進一步了解蝗蟲的完整生長周期或防治方法,可參考農業類權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蝗蝻:釋義及其詞源

蝗蝻(huāng nǎng)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昆蟲“蝗”的幼蟲階段。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蟲,由6筆構成。

“蝗蝻”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昆蟲》一書中。它原本指的是昆蟲“蝗”的幼蟲,由于蝗蟲大肆破壞農作物,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在古代被視為一種農害。

在繁體字中,蝗蝻的寫法類似于繁體字“蝗蟢”。它采用了比簡體字更多的繁複筆畫,展現了古代漢字的書寫風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蝗蝻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漢字寫作“蝻”,相較于現代寫法,它少了一個蝗字的部首“蟲”,隻保留了“黃”字部分。這種寫法在古代較為常見,但現代已經不再使用了。

例句

1. 農民們為了防止蝗蝻的出現,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

2. 這片農田遭受了蝗蝻的襲擊,莊稼損失慘重。

相關組詞

1. 蝗蟲(huáng chóng):用于指代“蝗”的成蟲階段。

2. 農害(nóng hài):指對農作物、農田以及農業生态環境造成破壞的因素。

近義詞

1. 螞蚱(mǎ zhà):泛指一類昆蟲,與蝗蝻在形态上有一定相似。

2. 蛴螬(qí cōng):也是指昆蟲“蝗”的幼蟲,與蝗蝻在含義上相近。

反義詞

蝗蝻作為蝗的幼蟲階段的稱呼,其反義詞應是“蝗蟲”,指蝗的成蟲階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