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身。《后汉书·郎顗传》:“诚知愚浅,不合圣听,人贱言废,当受诛罚,征营惶怖,靡知厝身。”
厝身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本义指"安置躯体",现多用于书面语境表示"安身、容身"。根据《汉语大词典》"厝"字条目记载,厝身由"厝"(cuò)与"身"组合而成,其中"厝"为动词,本义指磨刀石,后引申为安置、措置,《说文解字》注:"厝,厉石也。从厂,昔声。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电子版)。"身"作名词指人的躯体或生命本体,二者合称形成"厝身"的动宾结构。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表达生存境遇,如《后汉书·逸民传》载"厝身无所",指无处容身的状态。现代汉语中可引申为"置身于特定环境",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为"使身体得到安置",常见于"厝身江湖""厝身其间"等固定搭配(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该词带有文言色彩,常见于历史题材文本或学术论著,日常口语中多被"安身""容身"替代。
需特别说明的是,厝身与"措身"存在形近义通现象。《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指出,在《晋书·桓彝传》"厝身无所"的异文版本中,"厝"通"措",二字在"安置"义项上为通假关系(来源:中华书局《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这种文字互通现象体现了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的形义流变。
“厝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结合多个来源信息,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为cuò shēn,核心含义是“置身”或“安身”。
古汉语中的“安身”
表示在困境或不安定环境中寻找立足之地,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后汉书》中描述惶恐无措的状态时使用该词。
闽南方言的特殊含义
在福建、台湾等地的方言中,“厝”指房屋或家(如“古厝”),因此“厝身”也可引申为“安葬” 或“安置遗体” 的委婉说法。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典用法,可参考《后汉书》《晋书》等史籍;若了解方言含义,可查阅闽南语词典或地方文化资料。
懊悔部封部运残兵钞剽出气洞戴笠故交堤唐附荐富胎敢怨而不敢言高眼鬲并合并症鸿俦鸿都买第换算表花源回二恢远胡拉乱扯降骨简剩焦红解热记録禁闱金髇抗高考证孔懋姱节拦驾炼达灵榇鸬鶿句当螟螣钱资齐截截轻诋骑竹日返坞三珠符山徼使唤什面十年寒窗爽意悚怍锁链摊书傲百城头醋屠陷伟秀窝盘我身五诫相伦相需消消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