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制作鳴琴的桐木。 宋 範仲淹 《潤州謝上表》:“茁如行葦,保於勿踐之仁;鑑若鳴桐,脫彼在焚之患。”
(2).指琴。 宋 梅堯臣 《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遂使世上人,隻曰一藝充,以巧比戲弈,以聲喻鳴桐。”
“鳴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制作鳴琴的桐木
指用于制作古琴的優質桐木。古代認為桐木(尤其是梧桐)木質適合制琴,因其共鳴效果佳,如宋代範仲淹《潤州謝上表》中“鑑若鳴桐”即用此意。
代指琴本身
通過借代手法,直接指代琴。如宋代梅堯臣詩句“以聲喻鳴桐”,即以“鳴桐”比喻琴聲。
部分網絡釋義提到“鳴桐”為成語,比喻善良者臨終有預兆(如),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詞典,可能為誤傳或引申解讀,需謹慎參考。
建議結合古典文獻語境理解該詞,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宋代詩詞原典。
詞語《鳴桐》指的是古代樂器的一種,又稱為“懸浮琴”,是一種可以懸空演奏的竹緣樂器。它的名稱來源于古代傳說中的九天上的神樹“鳴桐樹”,據說這種樹的樹幹可以發出音響,于是人們便以此命名了這種樂器。
《鳴桐》這個詞的部首是“鳥”(nǐao)和“木”(mù),總共包含11個筆畫。
《鳴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鳴桐》篇,是一個描寫樂器聲音美妙的詩歌。
繁體字“鳴桐”與簡體字寫法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人們用篆書來書寫漢字,所以《鳴桐》在古漢字中的書寫形式會有所不同。
1. 他悠揚地彈奏着《鳴桐》,音樂如天籁之音一般美妙動聽。
2. 樂隊演奏出一曲《鳴桐》,整個音樂廳都沉浸在那美妙的音樂中。
- 鳴響:發出聲音。
- 桐樂:指以桐樂器為主要演奏樂器的音樂。
- 鳴琴:用琴弦拉出悅耳的聲音。
- 近義詞:鳴築、鳴琴、鳴瑟。
-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