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珰的意思、鳴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珰的解釋

指首飾。金玉所制,晃擊有聲,故稱。 唐 裴思謙 《及第後宿平康裡》詩:“銀缸斜背解鳴璫,小語偷聲賀玉郎。” 前蜀 韋莊 《怨王孫》詞:“玉蟬金雀,寶髻花簇鳴璫,繡衣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于玉》:“有四麗人,斂袵鳴璫,給事左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鳴珰”是古代文學中用來描述首飾的詞彙,特指金、玉等材質制成的裝飾品,因碰撞或晃動時會發出清脆聲響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字面與結構釋義 “鳴”指聲響,“珰”原指漢代宦官冠飾(後引申為女子耳飾)。組合後“鳴珰”字面意為“發出聲響的耳飾”,後擴展泛指能發出悅耳聲音的華麗首飾()。

2. 文學用例

3. 文化意蘊 該詞多出現于詩詞、傳奇等古典文體中,通過視覺(金玉光澤)與聽覺(碰撞清音)的雙重描寫,強化人物身份的高貴或場景的旖旎。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此詞,屬典型的古典文學詞彙。

需說明:由于當前檢索來源有限,此釋義主要基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分析。若需更權威的訓诂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鳴珰

鳴珰(míng dāng)是一個由4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是“鳥”和“王”,筆畫總數為18。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鳴珰”中的“鳥”在古代被寫成“鳥”,“王”被寫成“玨”。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方式發生了變化,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在繁體字中,鳴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部分字形有一定差異,例如“鳥”被寫成了“鳥”,“王”被寫成了“王”。

以下是一些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鳴珰這個詞的用法:

1. 鳴珰輕鳴,宣告着黎明的到來。

2. 窗外傳來一陣鳴珰聲,是鄰居家的鳥兒在叫。

3. 孩子手裡拿着一隻鳴珰,歡快地把玩着。

鳴珰作為一個詞語,沒有明确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它通常獨立使用,形容聲音清脆、悅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