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衛 地。指 濮水 之濱。 春秋 時 濮 上以侈靡之樂聞名于世,男女亦多于此處幽會,故後用以指代侈靡淫6*亂的音樂、風俗的流行地。《史記·樂書》:“ 桑閒 濮 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漢書·地理志下》:“ 衛 地有 桑間 濮 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五:“北裡多奇舞, 濮 上有微音。” 晉 葛洪 《抱樸子·崇教》:“淫音譟而惑耳,羅袂揮而亂目, 濮 上北裡,疊奏疊起,或號或呼,俾晝作夜,流連於羽觴之閒,沉淪乎弦節之側。” 明 王錂 《春蕪記·巧诋》:“他鹽梅自是商家佐,豈向花柳寧甘 濮 上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濮上漢語 快速查詢。
“濮上”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地理指向
“濮上”原指濮水之濱,位于古代衛國境内,今河南省東北部蘭考縣一帶。濮水是古代重要河流,《史記》《漢書》等典籍多次提及此地。
曆史延伸
春秋時期,濮水流域以侈靡之樂聞名,且成為男女幽會的場所,因此“濮上”被引申為奢靡風俗或淫亂音樂的象征。例如《史記·樂書》稱“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
音樂與風俗的負面标籤
儒家經典将“濮上”音樂視為國家衰敗的征兆,因其與放縱享樂關聯。如三國阮籍詩雲:“北裡多奇舞,濮上有微音”,晉代葛洪也批判其“惑耳亂目”。
文學中的隱喻
明清文學常用“濮上”暗喻風流韻事,如明代王錂《春蕪記》以“濮上嘲”諷刺輕浮行為。
部分詞典提及“濮上”作為官職代稱(指高位任職),但此用法較少見于主流文獻,可能與濮水流域的曆史地位有關。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濮上”的核心含義圍繞地理、文化批判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濮上》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濮水的上遊地方。在古代,濮水是指今天的山東省濮水河,濮上則指的是濮水的上遊地勢。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比較常見,有時也可以用來指代泛指的某個地方。
《濮上》這個詞的部首是水,總共有12個筆畫。
《濮上》一詞最早見于《楚辭·離騷》中:“塵埃之中,生百谷者也;鮮養乎象齒之宮者也;蟠木而居于濮水之上者也。”濮上在古代多用來指代濮水的上遊地帶,所以在《離騷》中是指位于濮水上遊的某個地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濮上的字形較為古老。早期的字形和現代形态有所不同,筆畫順序和筆畫數目也略有不同。
繁體字“濮上”與簡體字寫法相同,沒有任何差别。
1. 他出生在濮上,從小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長大。
2. 這座城市坐落在濮水之上,風景秀麗,環境優美。
聚濮上、濮上風景、濮上華人、濮上文化
濮水上遊、濮水上方、上遊地區、濮水上流
濮水下遊、下遊地區、濮水下方、濮水上下遊
【别人正在浏覽】